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政务要闻 > 正文
昔日风沙肆虐 今朝绿岛花城 平潭植绿六十载造就生态岛
2021-06-27 09:45:00 林海艳 来源:平潭时报  责任编辑:季亚军  

“平潭岛,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曾几何时,这句民谣是平潭的真实写照。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每到冬季,平潭都会饱受东北季风的侵害,加上海岸前沿风力更大,极易形成飞沙和流动沙丘,对生态环境和百姓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上世纪60年代起,平潭开始在全岛风沙地上大规模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日升月落,寒暑易节,历经了几代人、几十万群众的接力奋斗,平潭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护农促农的绿色屏障……

“平潭林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防风治沙的历史,平潭风沙灾害的根治,得益于造林绿化。新中国成立后,平潭县委、县政府将造林治沙工作列为平潭发展的首要任务,带领平潭人民与风沙灾害作斗争,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办法,大力营造海岸基干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护路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实验区成立后,更是开启了新一轮沙荒风口综合治理,造林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回顾平潭林业发展历程,从事林业工作27年的老林业人李积安作出这样的总结。

从“风起千里沙,居民难安家”到“荒漠变良田,荒岛成绿洲”,60多年来,凭借造林治沙,平潭先后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县”“省级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探索

沙上造林屡败屡战

据《平潭县志》记载,关于平潭岛的风沙灾害可追溯到清初,至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植树造林,期间危害平潭长达300余年。风沙肆虐成为海岛大患,曾出现过“一夕沙埋十八村”“大风刮倒长江十八寮”的悲惨历史。

历经300多年与风沙灾害相抗争的艰辛历程后,海岛人民找到治理风沙灾害的关键——植树造林。

在平潭的治沙历程中,历任领导都非常重视造林治沙规划工作,不断组织技术人员调查风沙地状况。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以时任县委书记白怀成为代表的各任县领导在积极带领干部群众投身造林治沙事业的同时,利用历史上风沙灾害的史实,向群众宣传并增强造林治沙意识,这为上世纪60年代平潭沙荒上营造第一代防护林,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54年,平潭县委、县政府从山东省青岛市园林处引种木麻黄,运用科技手段,不断引种驯化治沙树种。特别是在1960年和1961年先后成功地引种了适应荒沙生长的木麻黄和适应荒山生长的黑松,找到了消灭宜林荒山荒沙的有效途径,并拉开了植树造林、治理风沙灾害的序幕。

1962年至1966年,平潭县委、县政府年年都会开展大规模群众造林运动。全县人民积极投身造林治沙事业,在七大埔、五大洋、五大风口植树造林,形成全民动手、群策群力、共同推动造林治沙出成效的局面。全民植树造林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推动,在平潭林业工作中已形成惯例。

说起平潭的植树造林,就不得不提到沙荒风口造林防护工程。

“沙荒上造林,难以一次性成活保存成林,一年种十年补植的现象长期存在。因为没有大树庇佑,春夏造林的时候苗木都可以活,可一到秋冬时候,风沙一起,原来栽种的苗木就被沙埋了。我们到第二年继续补植,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的栽种,栽种范围才慢慢向海滩、澳口等区域推进。”李积安说。

至1967年,全县共营造海岸基干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防护薪炭林、农田防护林、护路林等37463亩。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海岛第一代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制服了风沙灾害,平潭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挑战

“困难地”里干掉困难

1968年开始,岛上的绿植反复遭受滥砍乱伐。至1979年,全县有1万多亩防风固沙林重新沦为沙荒和疏林地,有500多条农田防护林带被滥砍乱伐而透风。风沙再起,积沙如山。比如,原敖东镇桥锦头村西埔沙埋公路长300多米、高达3米,致使芬尾交通中断达7年之久,货物无法流通,经济损失达数百万元。

谈及平潭植树造林工作的艰辛历程,李积安告诉记者,平潭生态环境的改善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坚持不懈的成果。这更是无数林业人春夏造林、秋冬防火治病虫害,一年四季风雨兼程、同舟共济的成绩。

平潭最高峰君山曾是造林“困难地”,如今已是郁郁葱葱、满目苍翠。这背后离不开一代代林业人的辛勤耕耘,正是他们的久久为功,让石缝里长出了绿色希望。

“树,现在是这里最常见的东西,但也曾是这里最稀罕的东西。我们站在无数前人的肩膀上,一年又一年的耕耘,才取得了‘困难地’造林的成就。”李积安说。

时光回溯至上世纪60年代,君山很多地方都是荒山秃岭。“在山地迎风面,千辛万苦栽了树,旁边用小石头垒起来挡风,只成活不成林。因为风太大,迎风面栽种的相思树、黑松都长得像爬藤植物,在地面上匍匐生长。”李积安说,后来,他们通过科学治理措施,大大提升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潭县委、县政府认真总结历史教训,坚持科技兴林、以法治林,使防护林体系建设得到较快的恢复发展。

根据“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平潭县委、县政府从风沙登陆成灾的沿海澳岸,层层设计营造海岸基干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护路林、村庄四旁林,使之形成防风固沙综合体系,发挥治理风沙灾害、恢复优良生态环境的最佳功能。

1982年,原县直八大口各部门建立义务植树基地,推动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广泛深入开展,以全民履行义务植树职责,推动造林治沙工作的开展,初步形成全社会办林业的格局。

1988年,在“巩固完善、调整提高”的方针指导下,通过实施海防林体系一、二期工程建设和“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对剩余宜林地进行持续不断地攻坚营造,填平补齐,林业生产建设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0年,平潭提前完成了福建省定的基本消灭宜林荒山造林任务,并成为“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1994年,在全县56325亩风沙地林业用地中,已造林面积53370亩,绿化程度达94.8%。其中海岸基干林长42公里、面积9315亩,防风固沙林面积39195亩;农田林带和护路林长455公里、面积3390亩;果园面积2100亩,形成了带、网、片、点连成一体的防护林体系,风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基本结束了风沙灾害的历史,形成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体系。

坚持

“绿岛花城”款款走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多次到平潭调研,风沙问题是他最牵挂的事之一。“平潭风还大么?防护林体系建设得如何了?”“生态保护得怎么样?”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第21次登岛考察,仍然关心平潭的防护林建设和生态保护。

实验区成立以来,平潭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以建设平潭国际旅游岛和两岸共同家园为目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

位于平潭西北部的长江澳风口,是全区最大的风口,也是历史上遭受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几十年来,平潭一直未能在这里建起沿海防护林。

实验区成立伊始,党工委、管委会就将长江澳沙荒风口综合治理工作列为全区生态环境整治的重点。自2010年起,持续发动群众在风口地带退耕租地造林,并向海岸线推进,夯实平潭西北部森林屏障,同时探索新的治理途径,采取修建前沿挡风沙堤,内缘造林地设置挡风篱笆、覆土、种老鼠刺、打机井、铺设管道浇水等多种防护措施,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大大提升。

林进沙退,沿海基干林带不断向前推进,长江澳风口绿色屏障渐渐筑牢,生态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为彻底根治老风口带来的灾害,平潭还启动了幸福洋吹沙地新建防护林项目,营造防风固沙林2.3万亩。目前一片壮阔的“林海”与芦洋浦、长江澳防护林连成一体,总面积5万多亩。

长江澳和幸福洋的变化只是平潭生态系统修复的缩影。天蓝海碧、全年见绿、四季有花……近年来,依托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和“绿岛花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平潭加快推进以造林绿化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平潭生态岛,为“一岛两窗三区”建设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森林覆盖率的提升,平潭从光长石头不长草,到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8.85%。”平潭国有防护林场副场长林晓杉说。

2018年,平潭获评“福建省森林城市”;2019年,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种大树、造绿荫、惠百姓,平潭岛正焕发着勃勃生机。有这样一组数据: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平潭风力基本上可达到7至8米/秒,如今随着植树面积扩大,城关地区风速基本在3.8米/秒,平均风速呈下降趋势;年代际变化效果显著,年大风(8级及以上)日数呈明显下降趋势,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82.2天降低到近10年的11.7天。

坚持“治沙造林”的思路不动摇,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平潭始终保持“绿进沙退”的进攻趋势。截至2020年,全区累计完成造林绿化总面积12000公顷以上,森林抚育3000公顷,封山育林7000公顷,林业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昔日“石头风沙岛”,今日华丽变身“国家森林城市”。

特写

区树木麻黄:镇守风口的“一抹绿”

“有了这些镇守海边的‘卫士’,我们放心多了,现如今平潭的风比起我小时候的小多啦。”市民林爱钦登上幸福洋吹沙地防护林观景台,由衷地感慨道。

在这里,极目远眺,映入眼帘是由成片的木麻黄汇聚成的绿色“绸带”,沿着海岸伸缩的曲线飘去,蔚为壮观。这些木麻黄日日夜夜镇守住海上来风,给平潭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保障。

实验区自然资源服务中心林业发展科园林高工黄俊婷说,木麻黄耐瘠薄、耐盐碱、耐干旱,不怕海潮,是目前平潭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无可替代的先锋树种,也是我们实验区的区树。

2012年起,实验区林业部门选用省林科院在平潭选育的“闽平二号”水培木麻黄在幸福洋吹沙地进行适种。短短3年,这里就形成了一望无际的林海,是近年来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成片面积最大、成林最快的示范区,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黄俊婷表示,目前,平潭还培育出I13、501、I1、I8等多品种木麻黄,全区木麻黄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今年,实验区自然资源服务中心与省林科院计划共同在幸福洋开展木麻黄无性质小枝水培生根试验与木麻黄无性系苗木精准培育试验、木麻黄人工林精准定向培育技术研究,助力平潭绿岛花城建设。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