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 通读古籍踏上平潭寻古之旅 “一开始要通过书籍了解平潭也是不易的。”阿灿说,因为平潭的重要史料——民国版的《平潭县志》是由文言文写成,笑称自己学习不好的阿灿硬是通过翻阅《古汉语词典》和反复的阅读,将这本县志通读下来。“我现在对这本书的理解,可能也只有七成左右。”阿灿说。但即便如此,阿灿眼中的平潭,已经比常人要丰富、充实得多了。 从明初平潭岛民内迁,到汉晋之际中原八姓入闽,再到清朝水师的演变。在采访时,阿灿能将与平潭相关的历史清晰地说出。“因为地域的发展是离不开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的,所以要想把平潭的历史琢磨透,除了平潭的史料,你还必须了解包括福建、包括中国的相关历史。”可以感觉到,阿灿所习得的知识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架构体系,这也让他更为迫切地想要填补这一架构体系中的空白。 从2007年开始,阿灿有了自己踏寻平潭古迹的计划,面对这一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手中的古籍资料成了他的向导。“当时一有时间就会研究史料中关于平潭古迹的历史,像旧时的‘平潭十景’,像散落在各处的古营寨,还有一些历史传说,这些都需要对照着史料到实地看看。” 直到2010年,阿灿的这一计划才渐渐停止。在踏寻古迹的过程中,许多记忆都让他印象深刻。“在寻找招康垄烟墩遗址时,我就在一片树林里迷了路,后来走了整整两个小时才走出来。还有一次去找芙蓉寨遗址,回来时天色已经黑了下来,当时所处的地方遍地都是坟茔,又凄风沥沥的,愣是把自己吓了一大跳。”阿灿说。 但比起这些,阿灿更痛心于一些遗迹的消失和破坏,“像一些海坛镇水师将领的坟茔,在平潭前期的文物普查时保存得还较为完好,但现在去看,已经破败了。”几年的实地考察,让他对平潭的历史感悟得更为真切。 其实直到现在,阿灿的寻古之旅也未曾停止。就在前几日,阿灿还在寻找旧时“平潭十景”中的“八阵石营”。“以后这样的旅程还会有,也不会停止。”阿灿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