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平潭,海风送爽,山海同丰。君山片区后田村,空气中浮动着地瓜蒸熟后温润的甜香,与不远处海面上穿梭往来的渔船遥相呼应——渔民们正忙碌地采收着肥美的淡菜。山海间的丰饶与馈赠,在这片土地上交织成一幅生动的丰收画卷。 步入村中广场,一片金黄扑面而来。数十个竹筛、竹网整齐铺开,密密匝匝的地瓜片在秋日柔和的阳光下,泛着蜜一般温润的光泽。六十多岁的陈阿姨一边用巧劲翻动着竹网上的地瓜干,一边和身旁的姐妹唠着家常:“今年天气好,地瓜甜度够,晒出来肯定抢手。”不远处,几位村民手持木耙,不紧不慢地翻动着晾晒的薯渣,从容中透着丰收时节特有的忙碌。 “今年雨水调和,地瓜长得实在喜人。”七十岁的李大爷一边将蒸熟的地瓜均匀地铺在竹筛上,一边笑着说道。他那辆老旧的三轮车静静地停在一旁,车斗里还残留着地瓜的香气。“地瓜啊,全身都是宝。”他拾起一片半干的地瓜片,对着阳光端详,“晒成干,孩子们当零嘴;碎渣喂鱼,塘里的鱼都长得特别肥实。” 晒场边,李大爷的小孙女猫着腰,偷偷从竹匾边缘拣半干的地瓜片吃,腮帮子塞得鼓鼓的,像只偷食的小松鼠。李大爷轻拍她的后脑勺,眼角的皱纹里漾满慈爱:“我爷爷那辈人就在晒地瓜干了。那时候是救命粮,现在啊,成了咱们家的传家味了。” 不远处的田垄间,王阿婆正提瓢浇灌。她拨开油亮的地瓜叶,随手挖出个胖乎乎的地瓜,笑意盈盈:“天越冷,地瓜越甜。八珍炒糕、薯粉结……十几种吃法,养了一代代人。”
秋阳下晾晒的地瓜干 后田村党支部书记李加凤介绍,村里主产的“千里香”地瓜无筋无丝,香气浓郁,尤其适合晒干,入口甜中带香,更有蛋黄般的绵密口感,是许多平潭人记忆中的乡愁滋味。 沿着石板路往村东头走,“咔嚓、咔嚓”的清脆声响逐渐清晰。一片黑色篷布下,二十多位戴着头巾的妇女围坐成圈,人手一把特制的工具刀,正麻利地处理着从海上刚采收上的淡菜。她们左手抓起一把淡菜,右手刀起轻落,“咔嚓”一声,壳上附着的寄生贝应声脱落,大串的淡菜在她们手中瞬间散作粒粒成品。刀光起落间,清脆的敲击声此起彼伏,宛如一场秋日里的劳动交响曲。 “淡菜最讲究新鲜,得赶紧处理。”六十三岁的李大妹正在忙碌,她额前的头巾已被汗水浸湿了一角,“从早上六点忙到天黑,虽然累,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一天一百多块,比外出打工自在。晚上还能给老伴做口热乎饭。” 男人们则负责后续的清洗与分装。村民李为将处理好的淡菜倒进细网筛里,拿起水管哗哗冲洗。水流冲击着淡菜外壳,溅起晶莹的水花。“这样冲洗三遍,沙子就干净了。”他大声说道。原本沾着海泥、灰扑扑的淡菜经水一冲,顿时变得乌黑油亮,在阳光下泛着海贝特有的光泽。他的儿子正利落地将分装好的淡菜一筐筐搬上三轮车,车厢里已经堆了七八个满筐。“每天都要往县城跑好几趟,收购商都等着要。今天这批三四百斤,晚上就能出现在福州、宁德的夜市大排档上。” 海上养殖是后田村世代相传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推动下,村里成立了海产加工合作社,实现了从采收、加工到销售的规模化运营。“平潭水质好,淡菜个大肉肥,本地供不应求,一部分还加工成‘蝴蝶干’销往全国。”李加凤语气中充满自豪,“如今我们不仅是靠海吃海,更是靠海致富。这片山海,就是我们最大的宝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