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十四五”以来,平潭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在文化遗产保护、考古研究、非遗传承与对外交流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发展活力让这座海岛国际范更加彰显。 碧海蓝天之下,位于上攀村的壳丘头遗址群静卧千年,这里是南岛语族文明向海洋迁徙的重要见证。“十四五”期间,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研究工作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24年初,壳丘头遗址群考古发掘项目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和“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5年7月,平潭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入选全国第五批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表示,自2021年“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项目正式被国家文物局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经过多年系统考古工作,已建立起福建沿海地区7500年到3000年的完整考古年代序列,为“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国际共识提供了有力证据。
游客参观壳丘头遗址博物馆。(资料图) 平潭水下考古工作同样捷报频传。作为国家文物局“十四五”重点海域水下遗产调查项目,福建海坛海峡海域水下考古区域调查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发现17处水下文化遗存,含12处沉船遗址,时代序列从五代延续至清代,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水下文化遗产分布最密集、数量最多的海域之一。 “十四五”期间,平潭积极配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及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持续开展平潭海坛海峡水下考古区域调查工作,成立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福建(平潭)基地暨福建水下考古(平潭)基地,建成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开展《平潭综合实验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编制工作,完成水下考古基地一期建设任务,配合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实施一周年宣传活动、“中国考古01号”首航福建公众开放日活动、2025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水下考古国际培训班暨第十期全国水下考古培训班等活动。 “近年来,我们持续推动文物保护成果的展示利用,不断加强平潭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进一步完善平潭水下文物安全责任体系,积极探索水下文物保护新渠道新路径,共同守护平潭宝贵的水下文化遗产,助力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助理馆员吴兰平说。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是平潭文化工作的着力点。“十四五”期间,平潭积极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国际交流,先后举办了“环太平洋史前文化”学术研讨会、南岛语族文化学术论坛等高水平国际学术活动。壳丘头遗址博物馆与美国宝尔博物馆、塔希提和岛屿博物馆等国际文博机构签订姐妹馆合作协议。 实验区旅文局党组成员、旅游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晓哲表示,平潭以打造壳丘头与水下遗址两大文化高地为目标,正持续推进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并推动成立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南岛语族与海洋文明专业委员会,联合国内外30多家科研机构作为共同发起单位,搭建起高层次的国际合作平台。 在深耕厚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平潭绚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十四五”期间得到了系统的保护与传承。通过认定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传习所、推动非遗进校园、开发文创产品等一系列举措,贝雕、沙画等非遗技艺在传承与发展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这几年我们主要做三点:一是守好记忆根脉,让贝雕技艺走进社区、乡村;二是拓宽传播路径,利用自媒体平台并结合线下大型展览进行推广;三是进行创新转化,根植传统,创作现代年轻人喜爱的作品。”平潭贝雕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周明说。 如今,平潭正全力推进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海坛海峡水下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持续深化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并积极筹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向世界讲好平潭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