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之(右)和同事一起检查商品。林君斌 摄 昨日,在平潭跨境电商物流园保税电商监管仓库内,分拣机器人有序作业,传送带上包裹有序流转,仓管调拨终端的屏幕上实时跳动着订单数据,集装箱里满载着的包裹整装待发。另一边,在平潭海关跨境电商智慧监管工作室,平潭海关跨境电商监管科科长吴俊之通过电脑屏幕,实时远程监控着保税仓库作业动态,电子智能关锁施封指令从这里快速下达。 “回想‘十四五’之初,我们面对的还是另一番景象:监管现场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包裹,海关关员要在货架间穿梭、手工核对单据,人声、机器声不绝于耳。”吴俊之介绍道,现如今,这些繁琐步骤已经数字化,成为屏幕上不断更迭的实时数据,智慧监管工作室也应运而生,这背后正是智慧海关建设过程中监管模式深刻变革的体现。 “智慧”不仅仅意味着“快”,更意味着“准”和“稳”。吴俊之介绍,他们利用自主构建的“智慧电商”系列风险监测模型,通过运用模型及时分析企业的进口商品申报数据,快速完成对各类风险点的自动比对甄别。确认风险程度后,现场关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检查作业。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智慧电商”系列风险监测模型,将实体包裹的物流、清单信息与申报数据实时联动、精准对接,过去多端排查的业务场景被整合到线上“一个终端”,实现了进口清单通关状态实时追踪。 “现在我们更多的精力从过去重复性的单证审核,转向了对保税进口业态风险形势的研判、对监管布控规则的优化和对新业态特点的跟进研究。我们守护国门安全的方式,从机械核验的最后一环,前置到数据画像的最前端。”平潭海关跨境电商监管科副科长卓航说。 2020年开始,海关总署陆续出台各项惠企政策,大力支持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如何让政策精准落地?如何实实在在推动惠企政策从文件文本转化为企业可知可感的“真金白银”? 平潭海关坚持“企业需、海关应”服务理念,协同相关部门开展全方位、多渠道政策宣贯,通过跨境电商进口退货中心仓、常态化惠企备勤保障机制、保税+业态外延等一系列改革创新,助力平潭跨境电商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吸引了天猫国际、京东等头部电商平台和沃尔玛、山姆全球购等产业链企业落户平潭。 “十四五”期间,平潭口岸跨境电商业务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不仅进口货值翻番,商品种类也从最初的百余种扩展到涵盖美妆、母婴、食品、电子产品等上万品类,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十四五’期间我们的监管作业方式完成了从‘人海战术’到‘数智赋能’的跨越。”吴俊之说,能够作为平潭口岸跨境电商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服务者,他深感荣幸与自豪。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吴俊之表示,未来,他将和其他平潭海关人一样,深化监管创新,以万千智能数据赋能服务平潭口岸的万千商家,助力将平潭口岸打造成更具竞争力的跨境电商进出口枢纽,为服务平潭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海关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