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平潭庄上村村委会前的空地上,几盏大灯骤然亮起,划破乡村的宁静。灯光下,几位身着黑色练功服的老师傅挺身而立,用浑厚的平潭方言念出铿锵有力的口诀:“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成丁字形马步,两手相抱,左手在上成为掌,右手在下成为拳……” 这是庄上拳术研究会每隔两日组织开展的义务教学庄上拳的活动。晚上七点刚过,许多村民陆陆续续汇聚到村委会门前。有参与其中学习庄上拳术的,也有围观欣赏拳术风采的。众人练习拳术的身影在灯光下交错,拳风呼啸,脚步沉稳。
庄上拳术研究会推广庄上拳,吸引更多人一起练拳。 1977年出生的林信件是队伍中的“新”成员,从事隧道工程的他常年奔波在外,但心底始终埋藏着对庄上拳的牵挂。“小时候就看着父亲和爷爷比划,跟着学过一点,也会一些简单的招式。”半个月前,得知庄上拳术研究会开展义务教学,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队伍,重新学起了庄上拳的根基——“拳母”(七十二式)。“希望村里的年轻人都能来学习,让这套老祖宗传下来的拳术代代相传。”林信件的话语朴实,却道出了许多庄上村人的心声。 在习拳的队伍中,嫁到庄上村多年的陈小华学得格外认真。她一边模仿老师的动作,一边调整呼吸。她说,过去看村里的老师傅们打拳,觉得很厉害。“现在有人组织,氛围更好了,我也就跟着师傅们比划比划,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学拳后感觉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陈小华的加入,让人不经意想起“任厝货郎会文章,庄上妇女会干仗”——这口口相传在平潭乡间的谚语,其背后是一个村庄的武术传奇。 庄上拳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中期。当时,一位南少林俗家弟子从敖东渔塘古渡登岛,因知晓庄上(旧称“桩上”)民风淳朴且崇尚武术,遂定居于此传授武艺,逐步形成了“拳母”(七十二式)、“滚打”(七十二式)、“四门”(二十四式)、“掏套”(十八式)四套核心拳法以及棍棒、拳棍对练的体系,历代拳师更是练就了“金龟脱壳”“点筋痹血”“四两拨千斤”等绝技。 历史上,一条不成文的乡规民约在庄上村沿袭了近两百年:每年冬至至来年三月三,正值农闲,全村以家族为单位,由族中功夫最好的长辈或兄长传授武艺,不分男女老幼,皆可参与。在这耳濡目染的环境中,拳谱口诀于庄上村人而言,如同吟唱童谣般朗朗上口。庄上拳师也走出村庄,将武艺传播至平潭及周边地区,庄上拳由此威震海坛,享誉四方。 拳师林孔强对这股全民习武之风仍记忆犹新:“小时候,村里随处可见切磋过招的场景,我七八岁就跟着族中老人学习拳术。” 随着社会经济浪潮的席卷,庄上村的习武传统被打破。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传统拳师们为生计所迫,难以靠授徒维持生活,不得不关闭武馆另寻出路,庄上拳一度陷入了传承难以为继的困境。 73岁的老拳师林述喜是庄上拳传承谱系中的重要一员,自1968年开始学拳,未曾懈怠。他曾经也为生计所迫,不得不放下拳套,外出打工谋生。今年初平潭武术协会庄上拳术研究会的成立,让林述喜大喜过望。 “太好了!终于又看到了庄上拳发扬光大的这一天!”站在场边,他的目光扫过正在习拳的村民,眼神里满是欣慰。作为研究会的资深教练,他倾尽全力,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年轻一代。 庄上拳术研究会正式揭牌后,会员在武术赛事中收获颇丰:7月,在福建省第二届八闽武术大赛暨首届八闽武术精英赛中斩获3金5银5铜;10月,在第十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上夺得1金5铜,并代表平潭参加2025年福建省传统武术展演大会…… 目前,庄上拳术研究会正着力推进庄上拳申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遗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平潭武术协会庄上拳术研究会秘书长林煊说,“庄上拳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们要让它不只在场上练,更要成为村子发展的‘精气神’,造福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