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铿锵,瑞兽腾跃。近日,阵阵铿锵的锣鼓声在平潭竹屿湖公园响起,一场非遗传承活动在此展开。在平潭麒麟文化研究院的邀请下,源于广东东莞的麒麟舞(樟木头舞麒麟)来到平潭,在有着“麒麟岛”之称的平潭舞动麒麟。
麒麟舞教学现场 锣鼓声中学“活”麒麟 交流授课现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伟团悉心指导着平潭当地的学员们,从最基础的扎马步,到舞动麒麟头的手部技巧,再到配合鼓点节奏的步法移动,一招一式,尽显传统技艺的精髓。 学员们来自平潭武术协会、玉福太极站、庄上拳研究会等民间文化组织,他们中有武术爱好者,也有太极拳练习者,此刻都化身为虚心求教的学生。 “手腕要灵,马步要稳,眼睛要跟着麒麟头走!”刘伟团的叮嘱与锣鼓声交织在一起。他将麒麟舞拆解成“舞”与“乐”两部分分别授课。 在舞蹈组,学员们从最基础的扎马步开始,反复练习手持麒麟头的手部动作和跳跃步法。一位学员感慨:“看着简单,自己舞起来才知道,要让麒麟显得生猛灵动,需要全身协调发力。” 而在伴奏组,铜锣、铜镲和鼓的击打节奏也是一门学问。刘伟团耐心纠正着学员的节拍:“鼓点是麒麟的灵魂,节奏错了,麒麟就‘活’不起来了。”整个教学现场,既有传统武术的硬朗,又洋溢着民俗艺术的欢快。刘伟团表示,他的目标就是帮助平潭成立一支自己的麒麟队,并编排出具有平潭地方特色的麒麟舞,让这门古老技艺在这里真正落地生根。 融入平潭特色寻创新 这次交流的促成,源于平潭麒麟文化研究院此前的深入探访。 为将樟木头舞麒麟引入平潭,研究院主任郑兴、专家王建文曾专程赴东莞拜访刘伟团,虚心求教这门精彩绝伦的民俗技艺,并立志将这一充满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的民俗技艺引入平潭。 作为樟木头镇刘屋村麒麟舞第四代传人,刘伟团以其编排的灵活、生猛、有力并融入故事情节和武术元素的麒麟舞套路而闻名。他不仅技艺全面,是当地的领军人物,更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开设免费培训班,致力于麒麟舞的普及与传承。他的创新精神,如将独舞发展为群舞,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使其团队屡获殊荣。今年3月17日,他成功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这份认可让他更加坚定了传承推广麒麟舞的决心。 对于此次平潭之行,刘伟团坦言:“看到平潭朋友这么热情,我很感动。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流动和分享。” 平潭又称“麒麟岛”,与麒麟文化有着天然的契合。郑兴说:“邀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前来授艺,就是希望依托民间文化组织的班底学习、传承这门技艺,让市民和游客能在平潭直观感受到麒麟祥瑞元素,为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注入独特的文化活力。” 在这三天的密集培训中,学员们不仅学到了技艺,更亲身体验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承的碰撞融合。练习太极拳40余年的运动员丁玉仁在学习时惊喜地发现,麒麟舞中马步的沉稳与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如出一辙,而舞动时的爆发力又与武术训练中的精气神高度契合。“这种跨领域的相通相融,让我对传统非遗有了全新的认识。” 年过六旬的庄上拳传人林孔良格外专注。练习拳法四十多年的他,第一次接触麒麟舞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麒麟岛学麒麟舞,这种感觉很奇妙。”他轻抚着手中的麒麟道具,眼中闪烁着光芒,“我们庄上拳刚劲有力,正好可以与麒麟舞的灵动生猛相互借鉴。” 刘伟团在教学过程中也深受启发:“平潭学员们的武术功底很好,这为麒麟舞的本地化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我期待看到融合平潭海岛文化特色的麒麟舞,比如可以借鉴海浪的韵律,或者融入海洋元素的故事题材。”郑兴展望说,他们不仅要组建一支专业的麒麟舞队伍将之传承,更要探索出一条具有平潭特色的创新之路。“我们计划将麒麟舞与平潭的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深度融合,让这一古老艺术在平潭焕发新的生命力。” 从东莞刘屋村的传承基地到平潭竹屿湖的教学现场,这场跨越山海的文化对话正在开启新的传承篇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融合了海洋文化基因的麒麟舞,将在平潭这片热土上绽放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