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平潭深厚的海防文化与渔耕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答案正在平潭多所学校生动上演。从将省级非遗转化为藤牌早操,到把渔网编织搬进劳动课堂;从幼儿的趣味启蒙体验,到大学生的精研实作砺心——跨越学段的乡土文化传承,正以全新的方式延续着。 幼儿:练习藤牌操 触摸海防历史 “藤牌操发源于明嘉靖年间,由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创的战阵‘鸳鸯阵’演变而来……”近日,在平潭藤牌操基地,藤牌操第五代传承人陈文英正用生动的语言,向一群来自平潭海峡儿童学园的大班幼儿,讲述着这项拥有四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平潭非遗。 当陈文英手持藤牌与大刀,翻滚腾挪,阵形变幻,气沉丹田的呐喊声响彻基地时,孩子们瞬间被征服。“哇,原来藤牌操背后有这么多学问!我一定要学,让自己变厉害!”大二班幼儿王博伦兴奋地说。 光看不够,还要举牌跟着练习。在陈文英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举起适合自己大小的藤牌,聚精会神地练习基本动作。额头上渗出了汗珠,却没有一人喊累。“妈妈以前给我看过藤牌操的视频,现在在现场近距离观看,感觉更加震撼。”幼儿高玥欣体验后说:“我要好好练习,也要在舞台上表演藤牌操!” “幼儿园里专门开设了藤牌操课程,孩子们学完这些动作后,回到幼儿园还能继续练习巩固印象。”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文英坦言,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能够让孩子们在实地参观中真切地了解藤牌操,对于藤牌操在下一代中的传承有着很大的帮助。 据了解,平潭海峡儿童学园自2021年便将藤牌操引入校园。从教师前期深入调研,到精心编创大班早操,这项非遗已深度融入日常教学。2023年,幼儿园更以省级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园本美育的实践研究》为引领,带领幼儿亲身探寻藤牌的历史印记。 “藤牌操镌刻着闽海防卫的历史,承载着‘不畏强敌、守护家园’的精神内核。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本土资源,帮助孩子们初步了解藤牌操,认识家乡非遗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的喜爱与自豪感,从而树立‘做文化小传人’的意识。”副园长何敏说。 走进平潭海峡儿童学园,本土元素随处可见:“海峡号”校门、“和谐号”动车、玻璃栈道等景观,让幼儿不出园门便能感受家乡魅力。教研组组长杨珊珊说:“现在,大班幼儿正积极探索用低结构自然材料制作藤牌操沙盘与皮影戏,计划以另一种创意形式,让更多小伙伴读懂藤牌操的故事。” 中学生:巧手织渔网 体验渔耕文化 “梭子走后门,线上绕个弯,钻进自己圈,拉紧就完工!”近日,在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的劳技教室里,劳动技术教师黄燕蓝正向七年(7)班的学生讲解着渔网编织的步骤。那朗朗上口的口诀,使学生们很快记住了要点。 示范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动手实践。他们仔细地在编织架上固定鱼线,手执网梭,依照网尺标准绕线织网。遇到难题时,大家或抬头观看屏幕循环播放的教学视频,或仔细查阅课桌前的步骤图示,课堂氛围专注而有序。 “看着很简单,动手才发现不容易,常常绕错线。”学生魏诗琪在完成第一排编织后感慨道。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这门新开设的渔网编织课让她耳目一新:“这样的劳技课贴近生活,让我真实感受到平潭传统技艺的魅力。” 不少学生在第一节课就成功编出了三四排整齐的渔网。“小时候常看爷爷织网,觉得特别有趣,今天自己动手尝试,体验到了织渔网的快乐。”学生陈光翔分享起技巧,“每个网眼要均匀,结的松紧是关键,这都是功夫,要练的。” 平潭四面环海,生活在岛上的人们向海而生,编织渔网是一项必备技能。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生活条件越来越富足,只有老一辈还在继续着这项技艺。来自泉州的黄燕蓝已在平潭任教5年,她注意到,许多生于海边的孩子对渔网反而陌生,便萌生了将渔网编织纳入课堂的想法。如今,她在每周的劳技课上轮流指导五个班的学生学习这项技艺。 “这不仅是一门手艺教学,”黄燕蓝说,“我更希望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技艺的价值,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待到一学期结束,他们亲手织就的渔网袋,便是对‘匠心’份量最深刻的体会。” 大学生:钻研雕刻技艺 一刀一凿铸匠心 11日晚,在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技艺技能(石雕)传承创新工作室里,近10名学生正低头忙着手里的活计。刻刀在砖石上轻轻划过,表面留下碎屑,轻轻一吹,栩栩如生的八骏马砖雕与融合现代审美的石雕摆件和木雕装饰画,在一凿一琢间逐渐显现出艺术的轮廓。 商贸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大二学生王绍宇就是其中之一。一年前,他加入工作室,从最基础的红砖干泡台开始,逐步涉猎石雕、木雕。为了学好这项技艺,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勤学苦练。“学习雕刻后,我变得更有耐心,做事也更注重细节。在工作台上经常一刻就是三小时。”王绍宇说,“之前我在平潭海边捡了石头,想刻个小摆件送给姐姐。我会认真学习雕刻,希望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工作室里像他这样的学生有三十多名。吴佳晋是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广告设计专业的大二学生,自大一加入工作室后,她先后雕刻完成了石雕、红砖雕刻、木雕等作品。“我的红砖雕刻作品《朵拉2号》还参加了学校办的《峯·华》作品展,这对我来说是种极大的认可,更加坚定了我要好好学习这门手艺的决心。”吴佳晋说。 “教育的真谛在于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为了让技艺传承更贴近时代,郑而华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推行“主题性项目化工艺雕刻”教学,以平潭独特的海蚀石、红砖等为创作素材,引导学生制作出红砖干泡台、贝雕毛衣链、二十四节气装饰画等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潜力的文创产品。 郑而华坦言,这种“在做中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设计与动手能力、艺术审美和市场适应力得到综合提升。 这学期,工作室还新来了8名印尼留学生,看到他们各具特点的作品,郑而华欣慰道:“他们展现出了文化交融下的创新活力。” 展望未来,郑而华表示会充分利用高校平台,向更多学生传播传统技艺的精髓,让他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坚信,通过‘技艺+创新+传承’的模式,传统石雕技艺必将在新一代年轻人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降低学习难度,黄燕蓝投入大量精力优化教学方法:向家中长辈请教技艺精髓,并将复杂工艺拆解为直观的视频和图示。“学生们进度不一,我采取个别指导与互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掌握快的学生担任‘小老师’,课堂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对于下学期的课程设计,黄燕蓝畅想:“下学期计划将渔网编织与中国结技艺融合,开发更具创意的课程内容。希望能将更多平潭特色文化引入课堂,使劳技课成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