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社会民生 > 正文
平潭以体育人促全面发展
2025-11-10 11:02:04 林小玉 来源:平潭时报  责任编辑:季亚军  

近日,平潭一中2025年科技文化体育艺术节暨第56届运动会在岚城校区启幕。这场打破单一竞技模式的活动,将科技、体育、文化、艺术有机融合,为师生带来了兼具观赏性与教育意义的校园体验。眼下,实验区各中小学秋季运动会陆续举行,从中学到小学,从竞技赛场到日常课堂,体育正从“附加项”变为学生全面成长的“必修课”。课程体系化激活育人新篇

在平潭一中岚城校区的田径赛场上,运动员们奋勇争先、突破自我,多项校运会纪录被成功刷新;科技展演环节,无人机群凌空而起,以灵动舞姿勾勒出科技与艺术交融的生动画卷,生动诠释了学校“五育协同”的育人理念。

“以前总觉得运动既费时间又耗精力,是学习之外的负担。当看到身边常感冒的同学因坚持运动变得体魄强健后,我才意识到运动的价值。现在我也主动加入运动队伍,不仅身体变好了,学习状态也更饱满了。”平潭一中学生方文健说。

平潭一中学生高雯琳有着更深的感悟:“体育运动不只是提升体能、应对体测,更传递规则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是培养完整人格的重要载体。”她期待学校增设更多趣味运动项目,让更多同学参与其中,学到受益终身的运动技能和健康理念。

这些改变,源于平潭一中对体育教学碎片化难题的破解。据该校老师王吓清介绍,学校构建了“课程—活动—竞赛”一体化体育育人体系:日常体育课注重基础夯实与系统训练,运动会前开设专项训练课程;将赛事元素融入课堂,通过班级对抗赛、技能挑战赛提升学生实战能力。“运动会作为教学成果展示平台,项目设置与课程内容紧密衔接,再加上常态化的班级赛、年级赛,形成了班班有比赛、人人都参与的氛围,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运动生活化点亮成长日常

体育育人不仅覆盖中学,平潭各小学也在积极探索体育育人的特色路径。在平潭澳前中心小学,体育教育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严格落实“开足开齐体育课”要求,利用大课间、小课间设置趣味运动区域,让学生随时随地能动起来;每周一、二、四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羽毛球、篮球、足球、棒垒球、乒乓球等多样化体育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周末,校篮球队、棒球队的专项训练如期开展,为有特长的学生搭建起提升技能、展现自我的平台。定期举办的体育节,更让每个孩子都能站上赛场,感受运动的快乐。

“参加棒球训练后,我的身体素质明显变好,也更有毅力了。训练中遇到难题时,队员们会一起讨论、克服,这种坚持的精神也被用到了学习上。我明白不管是运动还是学习,只有付出足够汗水,才能收获想要的成果。”平潭澳前中心小学学生薛翌鑫说。

平潭澳前中心小学教师郭茂林表示,学校高度重视体育育人价值,通过多样化活动和专业训练,不仅提升了学生运动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协作精神和坚韧意志。“我们选拔优秀学生组建校队,参加省、区各级比赛,让学生在更高平台上历练成长。事实证明,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孩子,在学习上更能吃苦耐劳、规范自律,体育已经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助力。”

发展多元化拓宽未来赛道

近年来,实验区以“引入专业赛事赋能、深化特色项目课程、创新课间体育活动”为核心抓手,深耕体教融合育人路径,构建起覆盖篮球、足球、棒垒球、陆地冰壶等多领域的多元化体育育人体系。各校通过打造层级化竞赛平台、深化跨区域交流联动,既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更拓宽乡村儿童成长视野与发展路径。

截至目前,实验区多所学校获评省级体育传统特色校,20所学校成为闽台棒垒球联动学校;部分学校更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生态冰壶体育运动项目学校、中国棒垒球推广学校等荣誉。从校园赛场到成长日常,体育正为平潭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五育并举”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