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社会民生 > 正文
今秋开学,平潭龙山小学新校区(暂名)将投用
2025-08-19 10:57:55 冯荣 来源:平潭时报  责任编辑:季亚军  

“哇,这个学校太美了!”“以后我们就在这里上学啦!”……平潭龙山小学新校区(暂名)即将开放,附近的孩子们看到新校园都兴奋不已,家长则举起手机拍下新校园的环境。

作为实验区202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平潭龙山小学新校区占地56.12亩,拥有体艺馆、风雨操场、图书馆及各类功能教室,设施先进。九月将至,这座以“至善”为魂的校园正静候师生,即将奏响新学期的序曲。

追光逐梦启新程

一砖一瓦皆育人

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开,平潭龙山小学新校区已在初升的晨曦中静静舒展轮廓。

“这是‘迎光园’,那是‘逐光园’,还有‘聚光园’‘秉光园’‘沐光园’……”平潭龙山小学新校区筹建组组长陈宜建如数家珍,校园里的每一栋楼宇、每一处景观、每一条小径,都拥有一个浸润着温度与深意的名字。

“光照处即为课程,行到处皆是教育。”陈宜建指着标识牌说,“这些名字不是简单的符号,它们是办学理念的具象化载体,也是无声的导师,让孩子们在校园的每一次驻足、每一次穿行,都能感受到精神的引领。”

“光文化”被确立为学校的精神基石,它凝练为校训——“光启复兴,力行至善”,着力塑造学生“温暖的心、智慧的脑、健康的体、勇敢的行”四种品格。筹建组副组长丁巧英的眼睛闪着光说:“我们认为,这所学校就应该是‘光’的化身,是一处有光、有温度、有力量、能照亮未来的地方。”

丁巧英满怀憧憬地描绘着未来:“当学生第一次踏入校园,他们开启的不仅是一段学业生涯,更是一趟‘光之旅程’,他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主动‘探寻光’,汲取智慧;在温暖的集体熔炉中学会合作与分享,‘汇聚光’,凝聚力量;经历成长的磨砺与蜕变,‘化为光’,闪耀独特的才华与品格。最后,带着这份光芒与力量走出校门,自信地‘传播光’,照亮他人,服务社会。”

空间设计集巧思

连廊处处展书香

信步转入一处建筑群的院落空间,一棵棵绿树,一方方低矮花篱,错落有致地点缀其间。阳光透过疏密有致的树冠,在地面投下跳跃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特有的湿润清香。

“校园采用‘轴线统领与院落穿插’的设计理念,主建筑群严谨有序,次空间灵活灵动,营造层次丰富、张弛有度的环境。”陈宜建介绍道。

目光上移,教学区清一色的平屋顶设计在平潭湛蓝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利落。陈宜建解释道:“这不只是为了追求简洁现代的视觉美感,也是为了降低风阻,增强稳定性,同时为未来屋顶绿化预留空间。”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校园里那纵横交织的“连廊织网”系统。品读经典的国学长廊、探索奥秘的科学长廊、铭记乡愁的平潭风情长廊、挥毫泼墨的书法长廊、绘就斑斓的绘画长廊、巧手生花的剪纸长廊、定格美好的摄影长廊、守护身心的安全卫生长廊……它们如同灵动的飘带,将九栋教学楼无缝编织成一个有机整体。即使窗外风雨交加,廊内依然光线充足、干爽宁静,孩子们可以抱着书本,笑语欢声地穿梭其间,真正实现了“风雨无阻,通达自如”。

“每条长廊,都以‘光’为无形的灵魂。”陈宜建说,这些长廊并非简单的通道,而是浸润式育人的“文化动脉”。“让每个角落成为育人风景线是我们的目标,相信这里将成为孩子们的‘沉浸式课堂’。”

“让一流的硬件设施真正服务于教学”

“小到一棵树的栽种位置、一面墙的色号选定、一张课桌椅的舒适度,大到篮球馆的专业布局、塑胶跑道的环保标准,都得亲力亲为。”筹建组成员林尚坤的语气中带着疲惫,却难掩自豪。“单是篮球馆的设计,我们就跑了多家专业场馆考察,只为给孩子们一个最棒的球场。”

据陈宜建介绍,最后的教学设备安装调试预计本月20日左右完成,而后将全力投入9月开学的各项准备当中。“我们希望能让这些一流的硬件真正服务于教学,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更优越、更主动、更开放的学习空间,满足他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成长需求。”陈宜建说。

从教20年的教师庄婵娟,这个暑假参加了搬迁工作。看着眼前的新校园,她十分兴奋:“我一定会用好新设备,让课堂‘活’起来、知识‘动’起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魏芳被校园的“人文温度”打动,感慨道:“太贴心了!低年级孩子都配了午休桌椅,连我们老师都有专属的午休躺椅,这份关怀让人倍感温暖。”

新校园的落成,意味着有更多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好学。从教36年的老教师翁其腾说:“亲眼见证了平潭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式发展,心中感慨不已。”家长陈女士也表示,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对新学期充满了期待。

回望建设历程,陈宜建感慨道:“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终于等来了金黄的麦浪。我们将立足学生视角,遵循成长规律,全力构建‘至善教育’品牌。”陈宜建阐释说,将通过“至善课程”“至善课堂”“至善活动”“至善环境”“至善社团”“至善评价”六维并举,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5+1”课程体系(德、智、体、美、劳 +善创),让学生在新校园里,向着“至善”之境拔节生长。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