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风暖,巾帼芳华绽放。在平潭文旅发展过程中,女性以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彰显巾帼风采。来岚八年的台胞王佩琳在导游讲解中融入台湾导游服务理念,从细节入手,提升游客旅游体验,让更多人了解平潭,爱上平潭。来岚九年的宁德姑娘游品娟用一口好英语,向外国友人宣介平潭壳丘头文化,助力平潭擦亮南岛语族这张“文化名片”。她们的文旅故事像一杯杯陈年佳酿,芬芳了四季,也诗意了人生。 台胞王佩琳: 分享平潭的美好,助力文旅发展 “各位游客,今天我们来到台湾小镇,大家可以在这里挑选价格优惠的台湾商品……”一大早,平潭台湾小镇1号免税商城,王佩琳带领外地游客选购琳琅满目的台湾商品。她语气轻快,声音温润,还带着一口“台湾腔”。 “王导,这里除了高粱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荐的特产?”人群里,突然有人问。“这里有台湾的高粱酒、凤梨酥,还有融入生活美学的文创设计。”王佩琳指着货架自豪地说,比如这件木雕摆件,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平潭渔民的生活,其雕刻工艺蕴涵台湾匠人的匠心传承,是两岸文旅融合的见证。 自2017年起,王佩琳积极投身于平潭文旅,是全国首批通过国家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在岚台胞。助推两岸乡村旅游高峰论坛举办;助力举办两岸民宿交流会;化身省级科技特派员,推动渔屿村、北港村等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这些年,王佩琳步履不停,服务平潭文旅发展。 她经常向游客介绍两岸的文化、历史和风俗。她还解锁了直播推荐官、两岸创业就业讲师等身份,并回到台湾高雄做两岸旅游路线推广,把平潭的美好和机遇分享给更多台湾青年。“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让更多人来到平潭,了解平潭,爱上平潭。”王佩琳说。 “台湾导游服务推崇‘细节至上’,比如调控讲解时间、管理游客情绪、提升游玩体验等方面,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王佩琳将台湾导游服务理念融入平潭导游服务中,不断提升细节服务水平。比如,做好路线规划,让游客玩得开心,玩得尽兴;做好时间规划,带游客邂逅一场完美的日出和落日;遇到行动不便的游客在上下车时,及时主动上前搀扶…… “一名优秀的导游,不仅要懂得介绍景点,还要讲好其背后的文化,懂得察觉游客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行程和氛围,让他们感受到整个旅程的舒适流畅。”王佩琳说。工作之余,她喜欢一个人用脚步丈量平潭,解锁了不少惊喜和发现。她十分推崇平潭的沙滩,第一次看见平潭的沙滩,感觉十分惊艳。“这么长、这么细、这么绵密的沙滩,十分难得。”每当带游客来到龙王头、坛南湾等景区,她都会建议游客脱下鞋子,体验在海滩漫步奔跑,来一次与大海的亲密接触。 她还喜欢自驾,深入乡村游玩。在村里看到一处老房子,听村民聊起传统风俗习惯,她的脑子里就会冒出一些旅游新点子。一次,她在村里发现了一处壮观的水渠,想起了自己在西班牙旅游时遇到的场景。“这个水渠和我在西班牙看到的很像,如果打造成景点,成为一项沉浸式的旅游项目,可以丰富游客游玩体验。” “平潭有免税购物区,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还有独特的南岛语族文化。”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台胞台企看到大陆的发展机遇,更多的台胞朋友跟我们一起来平潭来大陆追梦逐梦。 宁德姑娘游品娟: 用精雕细琢的英语讲解,讲好平潭故事 “Oh my god,the totem style here is exactly the sam easth at in our tribe!(天啊,这里的图腾样式和我们部落的一模一样!)”壳丘头遗址博物馆,来此参观的汤加青年男子被展柜里的一块木雕所吸引。 一旁,英语翻译游品娟微笑着说:“这正是南岛语族的文化印记。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平潭,也许正是南岛语族先人在几千年前开启‘风之路’的出发地。” 游品娟翻开讲解手册,用富有感染力的英文进行讲解,“在南岛语族迁徙过程中,南岛语族先民通过观察海水的颜色、判断日月星辰的方位来辨识航行的方位,利用季风洋流为航行提供动力。对于已经到达的岛屿,他们还用竹子编成网状,并用不同大小的贝壳进行标注,形成他们的导航图。” 作为平潭南岛语族研究院学术交流部的一员,游品娟参与了多场南太平洋岛国青年研学等活动的翻译和对外联络工作。面对不同人群、不同场合,游品娟会针对性地调整英文讲解稿件,有时为了完成一个成稿,要经过十几个版本修改。 “不只是翻译,得学会讲故事。”她说,“让外国友人融入你讲的故事中,才会有更深的体验和认同感。” 讲到平潭龟山遗址,游品娟会让听众闭上眼睛,想象千年前的一个夜晚,星空下,篝火燃起,人们围绕着它吟唱、跳舞,进行祭祀活动,向神灵祈祷风调雨顺。“当你把历史变成一个可以想象的画面,它才真正‘活’起来。”她笑着说。 为了确保专业术语的准确性,游品娟养成了随时向专家请教的习惯。她经常向考古专家探讨南岛语族文化的关键概念;遇到疑难术语,她会翻阅专业考古词典,反复琢磨推敲。“有时候,一个词的正确表述,可能需要花费好几天的时间去研究。”她说,“精雕细琢是翻译者必须具备的精神和态度。” 翻开游品娟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翻译笔记。比如“麒麟”一词,许多英文资料会将其习惯性翻译为“Unicorn”(独角兽),但游品娟认为,为了保留其文化韵味,应该翻译为“Kylin”。“外国人很难发‘麒麟’的‘麒’这个音,所以首字母用‘K’代替了‘Q’,在保留了麒麟发音的同时,后面加上‘BestWishes’(美好祝愿)的说明,补充麒麟作为中国祥瑞之兽的文化内涵。” 藤牌操作为平潭传统非遗技艺。这个中文词汇在英文词典中找不到翻译词汇。游品娟推敲琢磨,决定将其翻译为“RattanShieldEx?ercise”。“Rattan”代表藤,点出藤牌的材料特性,而“Shield”为盾牌,“Exercise”则强调藤牌操兼具武术和操练的特性。“翻译不仅要让人听懂,还要确保具备文化特性、不失真。”游品娟认真地说。 除了考究语言精准度,游品娟努力拓展其讲解的深度。在向游客介绍壳丘头文化时,她还会引入海洋文化、石头厝建筑、民俗文化等,有时还会教几句平潭方言,很受外国友人的喜欢。 “希望更多人听见平潭的声音,让南岛语族文化更好地传播。”游品娟说。 (融媒体记者 王焰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