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平潭要闻 > 正文
海坛月圆夜 非遗闹元宵
2025-02-14 11:23:14  来源:平潭时报  责任编辑:季亚军  

从激昂的藤牌操到婉转的平潭闽剧,从承载美好祝福的“玉屿缒灯”到寓意吉祥的海坛美食“时来运转”,平潭人用代代相传的技艺与习俗,编织出一幅“非遗闹春”的绚丽画卷。今天,让我们盘点平潭元宵节民俗,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与浓浓的节日氛围。

灯牌蛇:光芒璀璨,热闹喜庆

在平潭,“灯牌蛇”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民间表演之一。据《平潭县志》记载,“灯牌蛇”又称“板凳龙”和“龙牌灯”,以20厘米宽、2米长的木板凳为灯座。每条板凳上安装一至三盏灯,每盏灯大约高38厘米、长28厘米、宽20厘米,用木条固定。灯罩用透明的白纸糊上,并在上面描绘花卉或故事人物、自然风景,或写上吉祥祝福的词句。

巡游时,每人扛一灯座,手擎柱杖,相互衔接,连缀成一条逶迤摆动的板凳龙。龙头以竹篾制成,龙嘴装有花炮以便燃放,龙尾则由七八个人用粗绳拉紧,以防扭断灯架。灯牌蛇长达一二百米,绵延而来,灯影闪亮,舞起来如同长蛇蜿蜒游动,伴以阵阵锣鼓,场面颇为壮观。

相传,“灯牌蛇”的流传源于明嘉靖年间戚家军抗击倭寇,为吓阻敌人,戚继光命令士兵排灯行进,倭寇远远望去,以为是戚继光在调兵遣将,吓得不敢进犯。久而久之,“灯牌蛇”在海坛岛上一代代传承下来,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成为平潭元宵节一道靓丽的特色民俗风景线。

玉屿缒灯:“天梯”奇观放飞乡愁

平潭苏澳民主村(又称“玉屿村”)“玉屿缒灯”习俗已延续300余年。每年元宵之夜,村民合力将巨型风筝升空,挂上象征香火绵延的橄榄状灯笼,形成“天梯”奇观,令人称奇。

每一只缒灯都寓意着人们对未来一年的祝福与祈愿。灯笼和风筝在夜空中翩翩飞舞,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2022年,“玉屿缒灯”入选实验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许多民主村村民心中,“玉屿缒灯”代表着乡愁,不仅是祈愿,更承载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企盼。“每到元宵节,父亲总会带我回村看缒灯。老乡们一起放飞巨型风筝,总是要经历多次失败,但大家一起齐心协力让缒灯成功腾空的瞬间,那种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希望更多人来到我们村看缒灯,把这项习俗更好地传承下去。”民主村村民林女士说。

“时来运转”:舌尖上的海岛记忆

平潭人的元宵节餐桌上必有一道“时来运转”,这是平潭最出名的地道美食之一。“时来运转”以地瓜粉制皮,包裹紫菜、鲜虾等馅料,形似汤圆却更显软糯。

“时来运转”不仅是平潭人节日餐桌上的美味,在平时,家家户户也会经常制作品尝“时来运转”。这颗圆乎乎的胖团子,承载着无数平潭人的情感和记忆,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符号,也串联起岚岛人的乡愁与记忆。

元宵这天与“时来运转”并重的,还有传统的芝麻汤圆。不少平潭家庭习惯自制汤圆,糯米粉揉成团,包上芝麻、花生或豆沙馅,煮熟后浮在糖水中,象征团圆美满。如今,虽然超市里随时能买到速冻汤圆,但不少人仍坚持手工制作汤圆,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年味”。

藤牌操:见证平潭海防历史

藤牌操,是中华儿女保家卫国、英勇御敌的见证。藤牌操起源于明嘉靖年间戚家军的抗倭战术“鸳鸯阵”,历经四百余年传承,已从战场阵法演变为融合舞蹈与民俗的艺术形式。

平潭藤牌操表演

演出时,表演者们身着土黄色战服,手持藤牌与短刀,在鼓锣声中完成“八字阵”“鸳鸯阵”等队形,再现古代将士的骁勇英姿。2017年,藤牌操被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藤牌操走出海岛,在全国各地演出,并于2023年入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成为平潭文旅的金字招牌。

词明戏:岚岛戏曲“活化石”

词明戏原名“高腔”,系明末清初弋阳腔流行平潭、福清、长乐一带后,与当地“白字”曲调结合发展而成。初时高腔不用管弦伴奏,强调唱明台词,故称为“词明”。作为平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词明戏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词明戏分为人戏与木偶戏两种形态,曲调悠扬古朴,被誉为“岚岛戏曲活化石”。

这些年,平潭苍海村词明戏老艺人接力保护传承不遗余力。2017年,平潭词明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心惠返乡组建演出团,邀请老艺人复排经典剧目。2020年,平潭综合实验区苍霞垄词明戏传习中心落成;2022年,平潭词明戏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词明戏内蕴外盈的曲调范式、音乐元素已深刻地融入平潭本土诸多的戏曲、音乐艺术中,并通过进校园、设传习中心等方式不断焕发活力。

平潭闽剧:唱出海岛浓浓年味

看福戏,享福气。看平潭闽剧是旧时平潭人过元宵的传统习俗之一。平潭闽剧起源于福建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据《平潭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福州闽班“旧赛乐”首次来平潭演出,拉开闽剧在岚岛传播的序幕。

平潭闽剧表演

平潭闽剧以民间小戏“江湖”“平讲”“儒林”为基础,吸收民间乐曲“十番”、婚丧喜庆吹奏的“鼓乐”等艺术形式发展而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唱腔与剧目,既有忠孝节义的宏大叙事,也有家长里短的市井温情。

平潭闽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传递乡土情感的重要艺术载体,同时也是福州方言语系的重要历史见证。不久前,由平潭闽剧团创排的闽剧《斩郑恩》荣获第九届福建艺术节暨第二十九届戏剧会演组织奖、剧目奖。

平潭闽剧团团长魏雨泉介绍,闽剧《斩郑恩》呈现了闽剧的全行当角色,凝聚着闽剧艺术精髓,希望更多观众能了解平潭闽剧这一传统艺术,将平潭闽剧更好地传承下去。

(王焰 图片均为资料图)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