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平潭外海完成吊装。海风丝丝缕缕,都在海上风电机组的“大风车”旋转中,被转化为一度度清洁绿电。 对平潭而言,“风”情万种,不仅体现在海上风车的“颜值”,更体现在绿色发展的“价值”。如今,平潭大力布局风电资源,推动风能行业快速发展。过去,这座“电力孤岛”亮起第一盏灯时,还是1950年。 国网平潭供电公司四级职员周兴告诉记者:“以前听老人家说,那一年,一个村民用6马力的木炭机带动小型发电机发电,这才开启了平潭岛通电探索之路。” 1986年,第一条35千伏的海底电缆从福清高山接到平潭,通往当时位于进城路小山头上的城关110千伏变电站,至此,平潭实现与陆地电网联网。“当时我们还不具备海底电缆安装的技术和能力,施工队是从日本过来的。”周兴说,35千伏的海底电缆让全岛通上了电,但并不能满足全岛发展的需求。 2009年,一条110千伏海底电缆连接至平潭,全岛才真正实现用电稳定。为了更好地传输电力,实验区先后在2013年、2018年增设两座220千伏变电站,特别是2018年增设的娘宫变电站和2021年建成的第二电源通道,为实验区开放开发提供坚强电力保障。 现在,平潭已有两座220千伏变电站、6座110千伏变电站,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稳定电力。但平潭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化风为宝、向海索电。 风是平潭的一大特色,也是一项优势资源。在“狭管效应”的影响下,平潭岛年平均风速在8.4米/秒以上,全年7级以上大风的天数可达100多天,风电年利用小时数接近4000小时。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让平潭发展海上风电项目拿下了先机。 近年来,实验区大力发展绿色电网,推广电能替代,努力朝着“双碳”目标迈进。实验区经济发展局发改处处长郭子圣表示,平潭可挖掘与可转换为碳资产的资源储备丰富,不仅拥有丰富的风能、潮汐能、波浪能、太阳能、地热能资源,还是探索海洋渔业、红树林、海草等碳汇模式的天然实验场地。 据郭子圣介绍,因节能减排项目储备丰富,平潭被列为福建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试点示范区,智慧能源项目、北港智能微网项目、金井不停电示范工程等智慧能源管理技术和项目也在陆续推进。 一阵海风吹过,点亮万家灯火。目前,实验区已建成的风电场有6处,总装机容量49.23万千瓦,规模仍在不断扩大。 据介绍,实验区接下来将依托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加快建立以碳权益交易为特色的交易平台,推动电碳市场联动,探索通过绿电交易方式,向企业发放“绿色电力交易凭证”,积极推动区内金融机构探索碳资产质押融资、碳金融结构性存款等金融产品。 以风化电,以电兴业,东海之上的风车巨阵正为平潭“一岛两窗三区”建设注入绿色动力。(记者 何燕 蒙少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