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美丽的自然生态画卷。(资料图) 今天是第十三个国际森林日。近年来,实验区牢记嘱托,守护优良生态环境“真宝贝”,坚持森林保护和造林抚育“两手抓”,将沙荒风口综合治理与文旅产业发展、园林化管养等相结合,不断厚植生态底色,建设高颜值原生态国际旅游岛。 造林+防护 厚积绿色家底 数据显示,目前,平潭森林资源总面积约1.23万公顷,森林蓄积量66.8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0.93%。从“风起千里沙,居民难安家”到“荒漠变良田,荒岛成绿洲”,凭借造林治沙,平潭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福建省园林城市”“福建省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早年的木麻黄防风林种植达到一定效果之后,我们结合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对一些海岸进行树种的多样化改造,比如种植南洋杉以及其他花冠木,让景区的景观更优化。这两年我们还结合海岸生态修复项目,开展海滨地段生态修复,以木麻黄或滨海地被植物相结合,营造沿海防风林多样化效果。”实验区自然资源服务中心林业科副科长陈刚说。 造林绿化铺就生态底色,森林防护筑牢生态防线。2021年以来,实验区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实验区—片区—村居”三级林长体系,启用林长制智慧管理系统,划分203个网格,配齐223名林长和81名护林员,开展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去年10月份,实验区又建立防灭火网格体系,采用双网融合机制,实现了林业保护和机制建设双提升。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天、地、空’联合机制。‘天’指卫星影像,它不单是针对森林防火,森林资源保护的线索也通过卫星影像进行上报;‘空’指无人机,目前实验区有6架林业无人机,专门用于森林防灭火巡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其他的林业活动;‘地’指护理员的巡护,一些无人机盲区,我们由护理员来执行巡护工作。”实验区自然资源服务中心国有防护林场副场长林晓杉说。 养护+培育 打造靓丽名片 连日来,平潭的市政道路上呈现出繁忙景象。绿化养护工人穿梭于城市的绿化带之间,专注地进行施肥与补种工作,为城市绿化景观的持续提升辛勤劳作。 据实验区城乡环境发展有限公司园林绿化养护负责人方旭炳介绍,在绿化养护工作开展前,平潭环发公司会制定详细的养护计划。因为不同树种对生长环境的需求和养护方式存在差异,公司会依据不同季节、天气以及乔木的需水特性,实现精准灌溉。在施肥环节,公司采购各类优质肥料,根据土壤情况和乔木生长需求,科学调配施肥方案。对于防病虫害工作,公司储备了符合环保标准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病虫害危机。通过这些全面且细致的准备工作,保障乔木健康生长,提升城市绿化景观。 绿化养护的精细化操作是城市绿化的“守护盾”,而苗木供应与培育则是“补给站”。近年来,平潭苗圃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已然成为城市绿化的强大后盾,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各类优质苗木。 走进位于平潭海岛国家森林公园的利嘉苗圃基地,在一片绿意葱茏中,工作人员手持工具忙碌地起苗。他们双手紧握铁锹,熟练地插入土中,轻轻撬动,将一株株苗木从土里小心地分离,每起出一棵苗,工作人员都仔细检查根系是否完整,再轻轻抖落根部附着的泥土,整齐地码放在一旁。 据平潭市政园林有限公司物资设备部经理魏清贵介绍,在2023年至2024年期间,平潭苗木基地累计培育地被灌木约160万株。其中,约100万株优质苗木被输送至实验区的各个绿化项目中,广泛应用于市政道路绿化、口袋公园建设以及立体绿化等领域,成为平潭城市绿化景观提升的重要支撑力量。 “苗圃基地里,除黄金榕、鹅掌柴、金森女贞等常用苗木外,我们还引入了黄金蒲桃、朴树、林投、天门冬、福建茶及穗花牡荆等观赏性高且适配平潭土壤环境的品种。同时,积极推进乡土植物开发培育,通过扦插繁殖培育出抗盐碱、抗风,适宜滨海沙地种植的单叶蔓荆、上狮紫珠等品种。”魏清贵说,今年,计划培育50万株地被、灌木,引入丰富花卉植物,持续助力实验区“花化绿化”。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推进一系列规划建设工作。一方面将继续打造‘精品公园’,优化景观与设施,深挖特色建设文化公园、植物园等。另一方面,将利用闲置地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实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并对有条件的老旧小区、单位庭院附属绿地进行提升改造与拆墙透绿。”实验区交通与建设局市政处工作人员高凡说,他们将致力于打造一个绿意盎然、生态宜居、功能完善的国家园林城市,让城市绿化建设成果成为平潭的一张靓丽名片。 生态+旅游 推动景村融合 赶上周末,红卫麒山亲子乐园里欢声笑语,好不热闹。近日,工作人员正忙着给新种下格桑花籽的花田浇水养护。预计在今年4月份,这片花田的格桑花便可开花,丰富亲子乐园的景观。环顾整个亲子乐园,花样繁多、色彩明亮的游乐设施被郁郁葱葱的绿意环绕,置身其中,好不惬意。 苏平片区红卫村党总支副书记陈立旭介绍,红卫麒山亲子乐园利用村里已有的森林资源进行规划打造。例如,儿童城堡选址在一个休闲公园和林荫下的场地,这样小孩子在儿童城堡游玩时,家长可以在公园里或树林下乘凉。这种设计将户外游乐设施与田园森林绿化相结合,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避免阳光直射,有了更加舒适的体验。 红卫村是平潭知名的森林村,早在2019年就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走进红卫村,道路两旁、河道沿岸的绿化以及随处可见的小公园,让人切身体会到“村在林中,人在绿意里”的美好意境。 苏平片区红卫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希腾介绍,红卫村山地较多,总面积达26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4.2%。在整体规划中,村里特别注重生态环境的打造,道路和河道两旁都配置了绿化带,公园内种植了大榕树、黄金榕和香樟树等树木。这些绿化措施不仅提升了村庄的美观度,也让整个村庄呈现出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此外,考虑到村内森林覆盖率高,村里还修建了一两条森林防火路和瞭望台,以保障森林资源的安全。 乡村绿化是实验区绿化工作的重要一环,截至目前,全区大部分乡村均建有公园或公共绿地,先后有19个乡村荣获“福建省森林村庄”称号,其中4个村获得“国家森林乡村”称号。绿化工作的持续推进,让生态反哺百姓,提升老百姓的居住体验和幸福感,平潭也从过去老百姓记忆里的“风沙满地跑”,蜕变成如今的“国家森林城市”。 数据 近年来,实验区将园林绿化作为工作重点,在公园绿化、道路绿化、花化彩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公园绿化领域,实验区秉持高标准规划建园理念,已建成并开放万宝公园等10个城市公园,通过“见缝插绿”建成12个口袋公园,还完成了莲花山、万宝公园的智能化提升,持续完善公园绿地系统。在道路绿化方面,借助“绿岛花城”行动,三年内完成了47个项目,新增绿地约80公顷,并建成了约60公里的廊道,提升了全岛道路景观与生态旅游功能。在花化彩化工作中,实验区在重点路段种植了矮牵牛等鲜花,并在重大活动期间对关键道路节点进行绿化提升及节庆氛围布置。 (融媒体记者 林舒玲 黄莺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