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9月20日报道(本报见习记者 刘宇捷 通讯员 林秦东)“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近日,《大地之声——毛利民歌与华夏诗词的回响》音乐会在平潭国际演艺中心上演。新西兰毛利男中音歌唱家埃鲁・奥内罗阿身着红色唐装,用字正腔圆的中文发音,深情吟唱李商隐的《锦瑟》、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华夏经典,引得现场掌声不断。 这场筹备8个月的演出,是“2025中国——新西兰艺术节”开幕演出海外预演后的国内首站。精选的14首作品不仅首次以五线谱形式记录毛利民歌,更将其独特的民族韵律与中华诗词的意境之美深度融合。而作为演唱者之一的埃鲁,从零基础接触中文到登台演唱仅用6个月,他的“中文老师”,正是同为本场音乐会表演者的中国青年男中音歌唱家周楠。 这段跨国艺术缘分的起点,要回到2024年5月。当时,周楠在新西兰怀卡托大学举办独唱音乐会,坐在台下的埃鲁被中文歌曲中的情感力量深深打动。演出结束后,他主动找到周楠,说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想学习中文,唱中文歌曲。”这个想法,就此开启了他与中文的“较劲”之旅。 汉语声调的“平、扬、转、降”是埃鲁面临的最大挑战。为了精准把握每一句诗词的韵律,埃鲁常常对着文本反复琢磨;周楠则耐心陪伴,逐字逐句带他清唱,还将古诗译成英文,帮助他理解字句间的意境。 “我们用手势、表情和眼神辅助交流,但真正让我们心灵相通的是音乐,它能直接传递诗词的情感,超越了语言的障碍。”周楠说,在这段学习时光里,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埃鲁也会和他分享毛利音乐,两人甚至会在街头即兴演唱,不同文化背景的歌声交织在一起,总能吸引路人会心一笑。 6个月后,平潭的舞台成为这段缘分的“验收场”。当埃鲁吟唱出《锦瑟》的婉转意境时,周楠以流利的毛利语回礼,随后两人共同演唱新西兰毛利民歌《女孩啊,女孩》,跨国度的艺术情感在此刻交融,深深触动着在场观众的心。 而平潭于埃鲁而言,早已不只是演出地,更像是“第二故乡”。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他,借着演出间隙四处采风。“平潭的山海草木让我想起家乡新西兰,就连食物风味也很相近。”埃鲁说。 这份“亲切感”,在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达到了顶峰。“你看!这是我们毛利人的传统舞蹈!”在展馆内,一幅毛利传统“波伊舞”的照片让埃鲁激动不已。面对一件件南岛语族先民的文物,看着现代光影技术重现的先民生活场景,再通过语音设备聆听熟悉的毛利语,他沉浸其中。“这里是南岛语族走向世界的重要起点之一,也是我们心灵深处的原乡。”埃鲁动情地说。 “安可!安可……”音乐会的尾声,现场气氛达到最高潮。埃鲁与多位中新艺术家携手献唱《我和我的祖国》,熟悉的旋律里满是跨民族的温情。“在这里歌唱,唱的是穿越千年、绵延不绝的族裔乡愁。”埃鲁充满期待地表示,“平潭的朋友们,我一定还会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