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福建日报看平潭 > 正文
捍卫闽海守护平安
2025-08-29 11:23:43 范陈春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季亚军  

“闽在岐海之中,海定,闽无不定。”这句古老方志的断言,道尽了福建与海洋的深刻联结。千百年来,福建“以海为疆、以舟为城”,在潮涨潮落间书写着戍海、拓海、融海的壮阔篇章。

站在平潭岛的将军山巅,海风裹挟着咸涩掠过耳畔,脚下的岩石上还留着明代抗倭炮台的斑驳痕迹。这座被称作“海坛”的岛屿,像一颗楔在台湾海峡的明珠,是福建海防的“前哨尖兵”。唐代海坛岛“马埠头”的牧马练兵,为戍海埋下伏笔;宋代巡检司的弓兵战船,让系统性海防正式启航;明代“寨堡为基、烽燧为信、战船为脉”的防御体系,更让戚家军在此上演渡海歼倭的壮举。

明代隆庆年间,倭寇频频袭扰东南沿海,平潭因地处闽江口与台湾海峡交汇处,成为倭寇劫掠的“必经之路”。为抵御外敌,朝廷在平潭修建了“海坛水寨”,这是福建沿海最早的水师建制之一。当时的水寨战船穿梭于岛礁之间,士兵们以“火铳御敌、石炮轰船”,将平潭打造成“闽东屏障”。如今,在平潭草屿岛,仍能看到明代“烟墩”遗址——那是用石块垒起的烽火台,一旦发现倭寇踪迹,士兵便点燃狼烟,浓烟直上云霄,信号可传至百里外的福州府。这种“烽燧传警”的智慧遍布福建沿海:厦门的胡里山炮台、泉州的崇武古城、莆田的南日水寨……它们共同织就了“海上长城”。

古籍里的《海坛图》、寨顶山的古营寨、非遗藤牌操,都是海坛海防史的“活化石”,如今又在海防博物馆、山海实景秀里焕新,让千年史诗有了新的“打开方式”。海坛的海防记忆,是戚继光率部渡海追倭的酷暑,是施琅丈量潮汐的脚步,是百姓用灯牌蛇退敌的智慧。这些故事刻在地名里、融在民俗中,如今更借着文旅融合的东风,让游客在枪炮文物前、藤牌操表演中,触摸到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温度。

如今,平潭作为“两岸共同家园”,两岸渔民共同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共同传承“妈祖文化”,昔日的“海防前哨”,变成了两岸融合的“桥头堡”,千年海坛正续写着闽台融合的新史诗。

从“闽海门户”的战略要地,到两岸共护的文化根脉,海防文化从未褪色。它记录着福建人“向海而生”的勇气、“守海而安”的智慧,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经略海洋”的梦想。随着“海洋强国”号角的吹响,福建正以十足的海洋自信从“海洋大省”迈向“海洋强省”,以新姿态拥抱新时代。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