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科大学学生在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参观学习。 七月的海风拂过海坛岛,暑假期间,全国多所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队在岚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队带着精心准备的文化、健康、艺术等课程走进乡村校园,为乡村儿童带来知识与欢乐并存的假期体验;有的带着无人机走进乡村,探索低空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新路径……一个个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成为岚岛夏天的一抹靓丽风景线。 陪伴孩子度过多彩夏天 实践队:广东医科大学“游点东西”志愿服务队 地点:平潭二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将军山、钟门村等地 大学生志愿者在平潭二中开展活动。 11日,平潭二中的教室里,一场别具一格的“守护成长小课堂”系列义教活动正在进行,广东医科大学“游点东西”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正给同学们上课,共同开启一趟探索知识的奇妙之旅。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抢救异物误入气管的方法,被誉为‘救命的拥抱’,它适用于成人和一岁以上的儿童急救,谨记手法口诀:‘剪刀、石头、布’。”课堂上,队员许昕洋正向七八年级的学生们讲述急救知识,学生们两两分组进行练习,现场气氛活跃; “大学生活并不是轻松乌托邦,而是自由与挑战并存的成长场域。”队长黄心怡则分享了自己在大学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们对未来的热情和期待; 队员蒙亮指导孩子们玩“蒙眼画脸”的互动游戏,欢声笑语一片,趣味游戏释放了学生们的学习压力,“AI创意工坊”“护耳知识”等特色课程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队员黄幼龄通过平潭主题AI摄影展、AI版《西天取经》vlog展示、“抓颜色”互动等,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看着一幕幕人工智能应用的生动场景,学生们的目光里满是专注与兴奋…… “哥哥姐姐们讲的内容浅显易懂,我们很喜欢,很有收获。希望未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理想的大学,也像哥哥姐姐一样,帮助更多的孩子。”八年(1)班学生林欣慧开心地说。队长林潇琪也说到:“希望孩子们能度过一个有意义、有收获的快乐假期。” 据介绍,广东医科大学“游点东西”志愿服务队由21名学生和2名指导教师组成,除了送课下乡,他们还将医学专业知识与文旅发展相结合,设置了文旅路线设计和推广、田野调查、开发文创产品、数字图书馆等6个板块内容。 实践期间,队员们来到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将军山景区、68海里景区、上攀村、钟门村等地,入户体验渔家文化,学习渔网编织技艺,拍摄石厝群、打卡文旅景点、搜寻小众文旅项目等,了解平潭的风土人情。 福信学院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平潭文旅主题冰箱贴设计图。 “我们打算针对五类不同人群,设计亲子游、文化生态游、休闲游等特色打卡攻略,然后发布到周边高校和志愿服务队的相关宣传平台,展现大美平潭,吸引更多人来平潭旅行。”黄心怡说。 “‘游’代表游览、观赏,‘东西’既指地理方位,又富有丰富内涵。除了名字,我们还在马甲设计上融入了平潭风车元素,与活动地点、亮点相契合。”广东医科大学“游点东西”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王宁道出了实践队名字的由来。“希望发挥学生专业专长,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王宁表示,他们计划将平潭文旅推广到珠三角地区,让更多人了解平潭,同时根据平潭特色开发文创产品,并进行推广,为平潭文旅发展贡献力量。 用低空技术服务乡村建设 实践队: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岚蓝逐浪”福信小砖社会实践队 地点:平潭北港村、模镜村等地 福信学院学生利用无人机进行户外数据采集。 “走,这次我们回平潭开展暑期社会实践……”9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岚蓝逐浪”福信小砖社会实践队在指导教师李晨阳的带领下,在平潭开启为期10天的乡村实践生活。 清晨,当临海石厝被朝霞披上一层金光,队员们正在北港村操作着无人机进行外业采集工作;下午,他们不顾暑热炎炎,走街入户,实地调研,采访村民;午夜,他们挑灯夜战,完成外业采集数据的三维建模以及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 这支实践队伍中,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的学生占了多数。“平潭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产业,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海洋文化,通过产业调研、外业采集、环保实践等多种形式,探索科技与乡村发展的融合之路。”李晨阳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的思政辅导员,在设计实践计划时,她着重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15日上午,一到北港村,队员们就操控无人机对海岸线、石头厝等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同步完成周边路段和村景的实景三维建模。 “这些数据能为数字文旅提供精准支撑,也能帮村里优化规划。”队长傅碗珍说。傅碗珍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此次实践与她的专业紧密相关。“当课堂上学的三维建模技术变成推动乡村发展的实际成果,才真正体会到低空经济的价值,它让乡村资源‘看得见、用得好’。接下来,我们将基于高精度实景三维建模技术,助力平潭数字孪生城市建设。” “这些孩子真厉害,没想到我们村的全景是这样的。”一名路过的村民看到队员们的作品后,连连赞叹道。 除了服务文旅与规划,无人机技术还在海洋环保中发挥作用。实践期间,队员们通过无人机巡检记录海域环境情况。“以往人工巡检费时费力,现在,运用无人机1小时就能覆盖500亩海域,效率大大提升。”李晨阳说,用技术降低环保成本,建立长效监测机制,这是低空技术助力乡村生态发展的体现。 队员方高兴结合采集的海洋元素,设计了以麒麟为主体的徽章、融入平潭风景的帆布袋等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会通过线上抽奖赠送,既能推广渔村文化,也是对‘低空技术+文创产业’模式的探索。”她说,低空技术获取的高清影像为文创设计提供灵感,文创产品又能反哺乡村旅游,形成“技术赋能—产业增值—乡村受益”的良性循环。 提到这段实践经历,队员徐逢霞笑着说:“累并值得。整理报告时才发现我们做的不仅是技术实践,更是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无人机能帮养殖户监控海域,三维模型能助力旅游发展,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价值。” 从北港村到模镜村,无人机划过的轨迹,不仅记录着乡村的变迁,更勾勒出一幅低空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科技扎根田野与海洋,让乡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我们希望能与当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专业教学与实践服务紧密结合,特别是无人机遥感巡检技术,具有观察范围广、效率高的特点,对于海洋环保的环境监测十分有利。”李晨阳说。 (部分图片为采访对象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