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无垠的大海上,碧波荡漾,风起潮涌间蕴藏着无限能量。平潭,这座被风眷顾的岛屿,早在上个世纪,便迎来一群满怀理想的“追风者”,他们以钢铁为笔、浪涛为墨,在碧波万顷间勾勒出海上风电的壮阔蓝图,让希望的风车在千年海风中旋转出绿色能源。 如今俯瞰平潭,总规模78.83万千瓦的平潭风电场,恰似钢铁巨人般巍峨挺立于岚岛的山海之间。这一排排迎风转动的风车背后,不仅承载着一代代风电人围绕“国产化”与“技术引进”的思想交锋,还书写着他们共同铸就的绿色发展梦想。 今年1月11日凌晨,作为福建省首个大型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平潭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全站送电,这个项目将海上风电输送至陆地电网,为平潭提供了稳定电力保障。 作为国内最早参与风电事业发展的地区,平潭在1976年成立“平潭县风力发电领导小组”,1978年成立“福建省平潭县风力发电试验站”。凭借着优越的风力条件,平潭在近50年间不仅参与并见证国内风电事业发展的重要历程,而且实现了当地风电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良好局面。 72岁的柯建作为平潭第一代风电人,于1984年毅然从平潭一中的三尺讲台转身,投身于呼啸的海风之中。这位物理教师出身的科技先锋,短短数年间便研发出测试风机功率特性的仪器,发明出风力发电机自动控制箱,拿下两项足以自豪的科技成绩。 “1978年,我国开始制造55千瓦风力发电机组,这是中国第一台容量最大的风机,中国风电事业的起步从这里开始。1986年我国开始制造200千瓦全国产风机。同年,比利时赠送了4台200千瓦变矩风机。这些风机都安装在平潭。平潭风电站参加了这些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这些成绩的背后有柯建的身影,含有他日夜兼程、呕心沥血的结晶。 当年与柯建一起工作的两名同事,回忆起风电眼研发历程,深有感触。“55千瓦风力发电机是当时全国单机容量最大,后面的并网技术还是柯建同志最后攻破的,原先风力发电机我们都是用异步发电机,他当时用同步发电机,同步发电机并网的时候非常难。”黄跃平说。 “我们单位承担了国家科研项目,当时编程不像现在一样,他半夜三更来了想法,就起来去单位工作再回来睡觉,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工作很认真。”汤小毅这样评价柯建。 岁月流转,这片充满希望的海洋始终见证着发展的脚步。1997年,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平潭岛、东山岛开发建设风电场。平潭地处台湾海峡与海坛海峡之间的突出部,受狭管效应影响,拥有得天独厚的风资源。福建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看中了平潭的这一优势,决定在这里开发风电机组。“1994年召开的建设‘海上福州’研讨会让我们进一步坚定扎根在风电行业的信心,我这一干就是近30年。”福建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陈日伟说。 在新技术浪潮的推动下,福建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检测系统正在这片风电场中展现创新力量,无人机代替了人工登机检查叶片,检测平台取代了人工巡逻,大大提高了维护效率。如今,位于君山片区芦北村的风电场,项目装机容量达10.6万千瓦,全部实现了国产化配件的应用与维护。 欧智强也是福建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他介绍,现在基本都是用无人机了,一台三个叶片,10来分钟就查完了,而且用高清摄像头更能发现问题。“现在上面风机、机舱塔底都有摄像头,可很明显很直观看到基础的运行情况。” 从最初的摸索前行,到如今的自主创新,平潭风电人的奋斗历程,正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的生动写照。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自主创新并非闭门造车,开放合作也不是依赖妥协。只有将“中国芯”与“世界眼”深度融合,才能让绿色革命的浪潮奔腾不息。向每一位在风暴中坚守的“追风者”致敬——他们转动的不仅是风机叶片,更是中国制造的脊梁。 (何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