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福建日报看平潭 > 正文
壳丘头:一个向海而生的远古聚落
2024-04-19 11:05:0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季亚军  

东南网4月1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哲昊 郭雅莹 程枝文)“特别是福建平潭这个地方,当地的壳丘头文化遗址有很多考古发现,是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每次见到太平洋岛国的朋友,我都感到很亲切……”4月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总统西米纳会谈,提及平潭壳丘头文化遗址。

壳丘头遗址群位于平潭平原镇南垄村东北方,沿海岸山体东麓背风坡地连续分布,包括西营、壳丘头、东花丘、龟山等遗址。遗址群中各个阶段的考古遗存,为探讨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传承、交流,以及其代表的南岛语族早期人群的起源和迁徙提供了直接材料。

何为南岛语族?南岛语族是地球上一个庞大的海洋族群,总人口多达4亿,因共同使用南岛语而得名,其分布范围北起美国夏威夷,南抵新西兰,西到马达加斯加,东至复活节岛,东西跨度超过地球周长的一半。探寻南岛语族起源的线索,意在揭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

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成果将南岛语族的原乡指向同一区域——中国东南沿海,尤其是福建及其邻近岛屿。而坐落在平潭岛上的壳丘头遗址群,则成了探究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问题的重要区域。

今年以来,壳丘头遗址群更是捷报频传:先后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榜单和“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站上考古界的闪耀舞台,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已成为福建海洋文化的名片之一。

航拍平潭草屿岛后崎山遗址附近的江尾村。 林映树 摄

开启跨越海峡之旅

在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超三分之一的水域上,大大小小的岛屿星罗棋布。

这不禁让人好奇,在那个航海科技极不发达的年代,仅凭一叶轻舟,早期南岛语族先民如何穿越海峡?这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更有赖于对航海技能的掌握。

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人员在平潭壳丘头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出土了大量石器、陶片等。

在此之中,一种名为“石锛”的石器颇为引人注目,这是中国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最早的石器之一,也是先民常用的一种多功能木工工具。专家普遍认为,石锛可用于制作和生产独木舟,这都为南岛语族先民出海远航提供了必要条件。

小舟亦可涉大洋。以石锛为凭,先民们便可刳木成舟,跨越水域,逐岛漂航,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繁衍生息。因此,石锛也成为南岛语族先民跨洋迁移的重要实证。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为证实南岛语族向海迁徙扩散的可行性,一场特殊的“寻根之旅”就此展开。

2010年7月,6名来自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南岛语族后人登上仿古独木舟,从南太平洋大溪地启程,反向沿着先民迁徙路线驶往中国福建,一路观星辨向,与风浪搏击。

历时近4个月,这一行人终于抵达平潭壳丘头遗址所在地。他们在平潭寻访先祖足迹,还在壳丘头遗址附近种下一棵象征乡愁的榕树,并立碑纪念。

这趟惊心动魄的旅程,在南太平洋地区被传为佳话。更重要的是,进一步证明了从古平潭乘独木舟漂洋过海的可行性。

在平潭,壳丘头考古发掘的步伐仍在延续。近年来,东花丘、西营、龟山遗址等考古成果相继浮出水面,目前平潭共确认有37处与南岛语族密切相关的史前遗址,时间由旧石器时代跨越至商周时期。

2021年底,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被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携手探寻南岛语族起源的线索。

“平潭壳丘头文化正处于南岛语族离开大陆向海洋迁徙的时期,反映了该地区史前文化向岛外扩散的迹象和趋势。我们推断,平潭极有可能是南岛语族海上迁徙的第一块踏板。”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解释说。

随着越来越多考古成果涌现,南岛语族祖先的迁徙路径逐渐明朗。

有学者以“风之路”生动形象地描述南岛语族扩散的旅程——距今7000多至6000多年前,居住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先民驾舟出海,循着季风和洋流,抵达台湾岛,距今4000年左右扩散到菲律宾,之后继续向东向南迁徙,将文明的火种撒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

揭示先民生活图景

民以食为天。生活在海岛之上,南岛语族先民们练就了一身渔猎与种植的好本领,逐渐形成了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的饮食之道。

在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各个时期的遗存中,考古专家发现了丰富的海陆生物资源,主要包括龟类、鸟类、水牛、鹿、海豚以及各种鱼类。在遗址的贝壳堆积中,专家又发现了大量贝壳生物遗存。

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经将大海作为重要的食物来源。以西营遗址为例,考古专家发现了主要生活在滩涂环境的泥蚶、依附于礁石上的牡蛎,还有以沙滩为栖息地的丽文蛤,这些贝类多生活在潮下带与浅海地区。

由此可见,作为合格的“吃货”,先民们不仅活动范围广泛,还对潮汐规律有所掌握。在采集贝类的过程中,先民们可谓眼光独到。考古专家发现,遗址中发现的丽文蛤多是2至4岁的大小。因为1岁的文蛤肉太少,5岁以上的口感不佳,2至4岁正是文蛤肉质最肥美的阶段,可见先民们也“挑食”。

要想吃得更好,除了食材的选择,先民们对烹饪工具也是颇有研究。

遗址群中出土的大量陶器遗存堪称厨房好物集锦:这些陶器以圜底陶器为主,还有少量圈足器,零星的平底器、甗形器以及形态各异的陶支座。

事实上,若将这些圜底陶器与陶支座进行组合,就可以得到一个带腿的锅,其功能与鼎相似,主要用来烹煮食物。有意思的是,平潭出土的组合器皿还可以拆卸。

学者推测,这种可拆卸收纳的组合器皿便于携带迁徙,体现了南岛语族先民流动居住的策略。

诸如此类的“厨具”,生动展现了先民的生存智慧、创造能力。

除了海陆生物资源外,考古专家在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还发现了农作物的痕迹。“我们在西营遗址、壳丘头遗址均发现了水稻遗存,这是目前中国东南沿海岛屿发现的最早的水稻遗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周振宇博士说。

结合出土的陶片上所发现的稻、粟、黍谷物印痕,以及从器物残留物上发现的农业证据,专家推断,沿海史前先民有着多样化的生计模式。

通过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等考古项目的最新进展,可以窥见南岛语族祖先人群的生活图景:7000多年前,经过漫长的探索后,先民们将平潭确立为新家园,大家各自分工明确,有的在滩上采贝、海上捕鱼、林中狩猎;有的在聚落中制作各类贝壳雕刻,磨制石锛等石器,日子过得相对缓慢。

探索聚落风俗演化

在古平潭岛上,南岛语族先民过着群居生活。与其他山区的先民不同,他们对居住地的选择十分讲究,往往临海而居,在海边的山坡上建造起福建最早的房屋建筑。

在西营遗址,考古专家发现了两处房屋基址遗址,并推测其为圆形干栏式的简易建筑。这种建筑一共两层,下面一层类似吊脚楼,上面一层四周用茅草墙遮挡,用于居住,整体呈圆形圆顶。在如今的海南,我们仍然能见到类似的建筑形态。

从聚落形态来看,在距今7300至6500年的西营遗址,先民们已经形成相对小型的聚落,生活功能区相对集中、紧凑。

到了距今6500至5000年的壳丘头遗址,聚落里的居住区、餐食加工区、手工业区等功能分区逐步清晰,已初步发展为中型部落。

随着时间推移,先民们的聚落规模变得更大,分区也更明确,到了距今4000至3200年的东花丘、龟山遗址,专家发现了台基、陶片密集堆积层、房址、踩踏活动面、用火遗迹、柱洞、灰坑等重要遗迹,这说明先民聚落已经逐渐演变为由仪式性区域、公共活动区域、个人生活区组成的高级聚落。在如今的龟山遗址,由大型台基、器物坑(堆)和密集陶片组成的祭台遗址清晰可见,从平坦的台面与散落一地的陶器碎片中,也可一窥当时的仪式盛景。

福建省考古研究院馆员危长福说,种种证据表明,在这一时期,南岛语族人群无论是社会组织形态、生存模式,还是手工技术水平、精神世界,均显示出了新的文明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营遗址,专家发掘出了3座保存完好的墓葬,墓葬中出土的人骨保存较为完整,牙齿清晰可见,两颗中门齿疑似被拔除。

“世界上,这种拔牙风俗广泛流行于近海和海岛地区,在我国则遍及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以及台湾等地,是海洋族群一种明显的文化特征。”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张闻捷介绍道。

拔牙风俗在平潭出现,或许印证了数千年前,南岛语族先民们也曾与其他地区的先民保持交流联系。在东花丘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就出现了夹砂绳纹陶与以云雷纹为主要纹饰的印纹硬陶共存的现象,极有可能代表了当时平潭土著文化与来自闽江流域外来文化之间碰撞、融合的过程。

保护利用文脉资源

入口处两座独木舟造型的雕塑引人驻足,复活节岛石像、夏威夷茅草屋等雕塑群整齐分布,青墙黛瓦的石头厝建筑群鳞次栉比……春日里,走进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不由得被这里极具热带风情的建筑、装饰所吸引。

记者了解到,该基地依托龟山遗址而建,分为科研区、展示区、生活服务区等,致力于以考古为手段证实“平潭就是南岛语族原乡”这一观点,打造国内外南岛语族专家交流互动的学术平台。

在位于基地深处的平潭史前文化展厅,石锛、陶釜、角器等出土文物整齐摆放,仿佛“穿越”回到数千年前的南岛语族聚落,看先民驾舟捕鱼、打磨石器、祭祀取火。“我们利用当地特色石头厝作为基地用房,打造出了极具地域风貌的考古基地,让来访者能够通过特色景观、考古挖掘展示,窥见灿烂的人类文明。”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副院长侯榕贵说。

保护利用南岛语族文化,已融入平潭国际旅游岛的火热建设中。

眼下,平潭正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以及海坛海峡水下考古遗址公园为载体,通过展览、研学等多种方式,吸引太平洋国家专家学者、青年学生来岚交流,举办“环太平洋史前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不断推动“旅游+文化+考古”多元化发展,全力打造特色文旅“金名片”。目前,正力争中国水下考古展览馆今年5月开馆、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十一”开馆。

为有效保护壳丘头遗址群及其历史环境,实验区还编制《福建省平潭壳丘头遗址群保护规划》,进一步推动南岛语族起源演进历史研究与传播。去年底,该规划获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

乘着“一带一路”东风,平潭巧打南岛语族文化“交流牌”,向外不断延伸“朋友圈”。当地充分发挥“海峡两岸南岛语族考古教学实习基地”平台作用,积极开展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社交研学、教学实习活动。

海洋交流合作新空间进一步拓宽。去年以来,实验区先后和巴布亚新几内亚马当市、汤加塔布岛签署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意向书,进一步深化交流、互利共赢。此外,实验区外侨办还与太平洋中国友好协会签订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备忘录,持续拓宽平潭与太平洋岛国在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务实合作。

如今,南岛语族的考古故事还在续写。起源点是一个还是多个?扩散路径有哪几条?犹如无字之书,仍有诸多未解之谜亟待揭开。

范雪春表示,将持续推动南岛语族史前考古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充分利用平潭岛丰厚的文物资源,加快建设壳丘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使其成为世界南岛语族考古研究的重地,吸引国际学术界的目光聚焦中国学术界。同时,大力开展南岛语族文化的宣传推广,让更多人关注、了解南岛语族,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加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