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岚岛旅游 > 正文
非遗传承中的贝雕水仙
2024-03-01 12:59:44  来源:平潭时报  责任编辑:季亚军  

制作贝雕水仙花瓣。

平潭贝雕作为省级非遗,在不少平潭人眼中,是家乡非遗文化的骄傲。它的美,体现在材质的“美”、工艺的“巧”和艺术上的“真”。特别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特征,造就了平潭水仙特殊的株型和浓郁的香味,享有“水仙花王”的美誉。因此,平潭水仙自然成为平潭贝雕匠人心仪的创作素材。据市场反馈,每年的平潭贝雕订单中,关于平潭水仙元素的作品,也尤为畅销。

创新再造 区花焕发艺术“第二春”

如何创新平潭水仙贝雕作品?“现在市场的客户标准提高了,要想让平潭贝雕破旧立新,打开市场,除了过硬的雕工,更需要在造型、审美、内容上下功夫。”在平潭非遗贝雕传承人詹立新看来,水仙花贝雕是平潭贝雕的传统题材,只有搭配更多的家乡元素、流行元素以及创新元素,才能更好地打开市场。

近年来,詹立新等人推出了“贝雕+书画”的新式贝雕作品,清新的风格设计,一经推出,订单便源源不断。在这新式贝雕作品中,一幅关于平潭水仙的作品,让人印象深刻。这幅洁白无瑕的水仙图,左侧是石蒜,右侧是盛开的水仙花束。“水仙花的花杆、花朵、根茎等部位全部采用削去黑色外壳的蚌壳雕刻而成,力求呈现出水仙的纯洁优雅之美。”作品的左上角,还题写有一首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作《水仙诗一首》。赏贝雕,读名诗,一幅作品满足了观赏者两种艺术体验。

“时代在变,审美也在变。通过新式贝雕创作,让人感受到海洋生物的美丽与海岛生活的美好。这样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方向,希望能打动更多人,激发市场潜力。”詹立新说。

此外,平潭水仙也通过岚台艺术家的联手再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国画小品贝雕再造——《延寿》就是这一代表作。这幅作品的原型,是台湾著名艺术家吴金城的国画作品。这幅作品中,岩壁缝隙中长出的两朵灵芝,形状酷似“如意”。而另一侧的岩壁上,一簇平潭水仙开得正旺。落款为“石坚水仙寿,灵芝益延年”。吴金城说:“水仙叶用墨绿色的贻贝,体现既忠实原作,又具‘再造’意识,这一点值得肯定。”

精心打磨 手上功夫见真章

走进中南村北楼的福建贝雕(平潭)艺术馆,平潭贝雕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蒋心忠和徒弟周明正在制作平潭水仙贝雕作品。

在蒋心忠印象中,小时候,家家户户过年都会摆上一盆水仙花,香味缭绕特别有年味。“从艺几十年,水仙花贝雕做了无数,基本每年都要制作一些新作品。”蒋心忠说,他喜欢以熟悉的事物创作,再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新。

在蒋心忠看来,雕刻一件艺术观赏价值高的水仙花贝雕作品,需要善用多种雕刻手法,“多样雕刻是利用透视的美学,能让欣赏者从各个方位、不同角度都能欣赏到平潭水仙贝雕的独特美感。”

水仙花贝雕的难度之一,是要将硬质的贝壳打磨成自然卷曲的叶片。因此,选材很关键。平潭盛产的蚌壳,是许多老艺人作为水仙叶片的首选,因其厚度够,硬度适中。但粗粝的蚌壳如何变成水仙那娇柔的叶片?这时候手上功夫就体现出来了。蒋心忠说,第一步需要先将蚌壳的边缘裁开,再通过砂轮打磨,“让叶片宽窄有致,全在手对砂轮力度的把控,太用力材料容易折断,力道太小又磨不出叶片的卷曲变化。”经过蒋心忠的巧手,一朵朵水仙花叶在磨砂轮下出炉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千古名言,在制作平潭贝雕上可谓恰如其分。

平潭贝雕非遗传承人詹胜制作水仙花贝雕,擅长运用对比手法创作,展现平潭水仙花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绽放的傲然生态,极具美感。去年,他运用该手法创作的作品《岛礁正春风》,还荣获了第十二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金奖。

据詹胜介绍,《岛礁正春风》运用圆雕手法,整体作品中有两处对比:一处将水仙的柔美与礁岩的刚毅产生对比;另一处是水仙花丛中的疏密、高低等要素产生变化。值得一提的是,水仙花的叶子虽着外色,但依稀可见贝的纹理,体现了装饰性和天然的有机统一。(陈澜清 文/摄)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