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潭翠园,太极拳爱好者们迎着晨光舒缓起势;在环岛路,骑行爱好者们飞驰于碧海蓝天之间;在体育场馆,各类赛事活动轮番上演,喝彩声不绝于耳……“十四五”期间,平潭以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一个覆盖城乡、充满活力的全民健身网络已然形成,为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注入了蓬勃的体育动能。 赛事为媒 点燃全民健身热情 上周末,第三届平潭“总会杯”大众跆拳道邀请赛火热开赛。赛场上,小选手们身手矫健,喊声震天,一招一式尽显青春风采。这场赛事是平潭精心打造的“总会杯”全民健身系列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赛事有效串联了体育协会、片区商会等多方社会资源,形成了推动项目普及与提升的强大合力。 “赛事不仅锤炼了孩子们的体魄与意志品质,还通过竞技比拼和舞台表演的形式,极大激发了年轻一代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为平潭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埋下种子。”平潭跆拳道协会会长马丽华说。 以赛事为杠杆,撬动全民健身的热情,是平潭推进全民健身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实验区充分利用全民健身周、全民健身日等关键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十四五”以来,平潭已成功举办了全国全民健身大赛、全国中老年气排球精英赛等各级各类赛事活动180余场,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 数字的背后是群众健身习惯的深刻改变。据统计,平潭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已从2021年的38%提升至2024年的45%。2024年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高达92.3%,较“十三五”末期提升了5.6个百分点。 为了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的常态化机制,平潭通过成立体育总会、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推动篮球、足球、武术等20多个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普及发展。如今,平潭全年举办的赛事活动超过百场,全民健身的氛围日益浓厚。 “我们重点打造了全国全民健身大赛街镇乡品牌健身嘉年华,同时积极培育全国陆地冰壶城市巡回赛、全国中老年气排球精英赛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实验区体育总会理事林勇庆介绍道。 此外,平潭还积极深化跨区域交流,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奥委会联合打造“平潭澳门体育月”活动,成为岚澳合作的一段佳话。省、区两级的全民健身运动会常态化开展,确保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的活跃氛围。 设施筑基 打造“十分钟健身圈” 全民健身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硬件设施的坚实支撑。近年来,平潭在健身设施的完善与提升上持续发力,一批惠及城乡的重点项目相继落地。 蜿蜒于山海之间的北部、南部生态廊道,不仅是绝佳的风景线,更是骑行爱好者的天堂。总长度超过80公里的滨海骑行道,将沿途的美景串联成线,构成了完善的骑行网络,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此外,森林公园健身步道、龙海智慧体育公园等配套项目的完成,标志着平潭的全民健身设施正在经历一轮全面的升级换代。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平潭全区体育场地总面积已达到124.3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超出全省平均水平0.5平方米,标志着平潭城市社区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已全面完善,农村健身工程也实现了全覆盖。无论身处城区还是乡村,居民出门健身不再是难事。 作为平潭武术协会的副会长,林茂切身感受着身边的变化:“现在平潭的健身设施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先进了。我们每天都会来翠园或者这些新建的公园锻炼,环境优美,设施好用,运动起来真是一种享受。”他还提到,通过经常参加各类太极拳比赛和交流活动,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变得格外充实和美好。 在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之外,平潭更注重以“智慧”赋能全民健身。通过创新举措,截至2024年底,全区已建成健身步道超过120公里、智慧体育公园3个、因地制宜建设的社区“运动角”45个。这些设施累计服务群众已超过50万人次。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农村“15分钟健身圈”的达标率也达到了92%。 面向未来,平潭的全民健身事业仍有更大想象空间。实验区旅游文化服务中心体育科工作人员周伟明透露,下一步,平潭计划探索“体育+闲置空间”的创新模式。“我们正在考虑通过改造旧厂房、在城市的边角地块嵌入小型健身设施、建设立体健身空间等多种举措,来破解城区空间有限条件下全民健身设施规划布局的难题,以此更好地满足群众‘出门就能健身’的需求。” 从城区到乡村,平潭的全民健身事业正迈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日益完善的健身设施、丰富多彩的品牌赛事,以及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正持续为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注入不竭的活力,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健康平潭”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