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石头厝?”“何为石头厝?”“柴米油盐、婚丧嫁娶与生老病死:石头厝里过日子”……7月28日下午,在岚台历史古籍文献馆,首期岚台田野圆桌派正式开讲,聚焦“石头砌成的厝:平潭岛民居建筑与日常生活”这一主题,大家在花岗岩垒砌的乡土记忆里,共同探寻石头厝的厚重历史与鲜活未来。 平潭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阿灿、平潭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毛秀娟和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文化产业部主任游文娟,是首期岚台田野圆桌派的特邀主讲人。他们从小在石头厝里出生、长大,对家乡的石头厝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愫。 阿灿常年致力于平潭田野调查,他结合自身研究成果,详细讲解了平潭石头厝独特的营造技法与深厚文化。“福建方言把房子叫‘厝’。建房起厝即是安身之本。”阿灿认为,平潭石头厝是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它取材自本地丰富的花岗岩资源,其建造工艺蕴含着平潭先民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智慧,“每一处构件都蕴藏着特殊的文化寓意”。 “我的祖辈过去曾是平潭岛上有名的石艺匠人,我从小看大人修建石头厝,讲石头厝的故事。”从小耳濡目染,毛秀娟对石厝的构造和制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风沙无常的海岛,正是石头厝,给了乡民真实的庇护、可靠的依偎。那些分布在绵延海岸线上的古村落,有着数不清的石头厝。每一处,都是平潭独有的原生态景致。”毛秀娟说,那一座座石头厝,不仅是静态的建筑,更展现了海岛人向海而生、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我们要积极保护这份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确保石头厝在有序开发中得以永续利用。” “石厝的发展既需要游客,也需要留住‘几代人的温度’。借助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的资源优势,打造两岸文化交流的纽带平台,鼓励更多的台青走进平潭,亲身探索平潭石头厝独特的文化魅力。”游文娟说。 “风景保护与开发,是发展旅游业绕不开的重要课题。要利用好平潭石头厝,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实现经济创收与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中国人民大学“治国理政”实岗锻炼计划平潭小组队长邹鑫至说。此前,第一次来平潭的他和刘晓、杨子扬等团队成员,穿梭于平潭古村落,打卡了许多石头厝,开展实地调研。 刘晓对平潭石头厝的斜顶设计、瓦片压石的构造方式十分好奇。“第一次看到成片的石头厝,是在去向阳村的路上。那粗粝独特的建筑风格形态,让人过目不忘。”刘晓说,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查阅,她对平潭石头厝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杨子扬发现,平潭不少石头厝的一侧都有“齿虎墙”,平潭人将这种未完成的工程叫作“留码头”,方便后续拓建。“这代表着一代又一代平潭人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渴望和期盼。” 在两个小时的讨论中,从建筑技艺到生活记忆,从保护措施到开发思路,不同视角的碰撞交融,为平潭石头厝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血液。“石厝的墙,每一块石头好像都千奇百怪,但是把它拼贴到一起,就成了一个那么美好的空间。”“岚台田野圆桌派”发起人张孜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邀请更多嘉宾围绕平潭不同的文化议题展开交流。 据介绍,岚台田野圆桌派由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岚台历史古籍文献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岚台田野调查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治国理政”实岗锻炼计划平潭小组联合主办。这是依托岚台田野调查实践,围绕平潭海岛社会文化转型等学术议题展开的系列对话活动,邀请行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展开圆桌对谈,旨在搭建一个兼具在地性和学术性,又充分开放和包容的沟通平台,从而将学术与田野、文化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紧密系,实现做“手拉手,在一起,不一样的行走在大地上的学问”的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