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福建日报看平潭 > 正文
共筑公益梦 搭起爱之桥​
2025-03-10 13:18:2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季亚军  

——闽台青年公益交流活动侧记

东南网3月10日报道(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张哲昊 刘宇捷 通讯员 廖慧娟)

闽台青年公益交流活动现场 本报通讯员 江信恒 摄

“在平潭,我看到两岸志愿服务交流互动的感人场面。我相信只要两岸同胞齐心协力,我们不仅能够打造一个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还能为下一代谋更多福祉!”近日,在平潭举办的闽台青年公益交流活动上,台青郑胜中动情地说。

时值第26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来临之际,本次活动以“携手合作·共享发展”为主题,邀请来自海峡两岸的200余名公益组织代表、专家学者、青年志愿者等参加,共同探讨两岸公益事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进一步深化两岸青年在志愿服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在青年公益代表座谈会上,郑胜中分享了自己扎根平潭公益环保一线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与会者。作为一名“平潭女婿”,他深爱这座美丽的海岛,积极投身自然科普教育事业,策划举办净滩志愿活动,用实际行动守护平潭的碧海银滩。

经过郑胜中和团队的不懈努力,金井片区洋山门自然村“公益乡村地方创造再生+两岸主理人计划”项目应运而生。“我们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引进了木雕、音乐、美术、美食、生活美学等领域的主理人,一起举办各式各样的志愿活动,在保护环境之余,又能唤醒沉睡的乡村资源,助力乡村振兴。”郑胜中说。

作为本次活动的举办地,平潭致力于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尤其是在公益志愿服务领域。近年来,平潭围绕社会秩序、品牌赛事、生态保护等方面,全方位打造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模式,为两岸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来平潭工作五年的台湾社工邱晨芯表示,她在宣传环保理念、推广社区治理经验的同时,还找到了“心心相印”的感觉。“在平潭,公益志愿活动成为两岸同胞之间最温暖的纽带。大家一起传递爱与幸福。”邱晨芯说。

记者从活动上了解到,聚焦深化两岸公益事业,福建各地开展了不少积极的实践与探索。比如,在厦门海沧,两岸义工联盟首创“台胞志工+社工+义工”的三联模式,带动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微志愿”活动;泉州市慈善总会去年设立“闽台缘”公益基金,主要用于关于两岸历史关系的文物征集、研究、保护、利用。

活动中,60名闽台青年公益代表还分别参加“绿意同行·共绘清新未来”“情暖两岸·共筑幸福港湾”“携手守护·共筑美好家园”主题座谈会,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应急救援、关爱“一老一小一新”等领域展开研讨,为闽台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研讨中,如何拓宽两岸公益事业融合发展新空间成为热议的话题。“两岸同胞应该常来常往,加强交流合作。”在郑胜中看来,两岸应该携手种下更多公益的“种子”,合力引进因地制宜的公益项目,结合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领域,展现公益志愿服务的多元价值。

对此,台青曾繁萍感同身受。任职福建医科大学健康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的她,一直致力于促进两岸在癌症康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社会工作可以成为推动两岸公益事业融合的发力点。”她说。

公益之路永无止境。当天,多个两岸公益合作项目签约,涵盖闽台生态保护、青少年教育、心理健康、农业合作、青年就业创业等领域,促进闽台青年公益交流合作向纵深发展。其中,继去年平潭竹屿口岚台青年公益保护地项目之后,平潭综合实验区海若海洋文化交流中心与台北市野鸟学会再次“牵手”,在社区环境教育方面达成新合作。“我们将联合厦门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生态保护研究,开发自然教育和生态旅游项目,为保护地及其所在乡村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实验区海若海洋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罗一鸣说。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