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福建日报看平潭 > 正文
文明星光 辉耀山海
2024-02-07 15:47:24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季亚军  

刘益清/文

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演化路径,何其奇妙,何其令人震撼。

而在同一个地球上的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二者的演变、分化、交织、交融和差异,又是多么不可思议,令一代代专家学者在一个个遗址遗存面前,思维穿越千年甚至万年,梳理种种文明脉络,收获不断,惊喜连连。

福建扼山面海,是南中国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的重要门户,更是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开枝散叶的桥头堡。在这个文明流播与变迁过程中,控制台湾海峡咽喉的平潭岛,无疑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壳丘头、祠堂后山、西营等遗址的挖掘与考古发现,让我们将怀古究古的目光穿越重重岁月尘烟,回望到7000至8000年前。

4颗稻粒遗存,见证中国东南沿海岛屿水稻文明的最早曙光。想想,在新石器时期,四面环海的平潭岛上,已经隐约可闻幽幽稻香,先民们已在湿润大海边开启农业生产的模式,他们的生活不再纯粹依赖采集与渔猎这些原始自然的方式,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历史性事件!

建造房屋以供居住,既避免了风吹日晒雨淋,也免受野兽侵袭,同时,居住的文明,也使我们的先民与自然界其他动物生存质量、精神境界的差别进一步凸显了,文化的含量大大提升了。

壳丘头挖掘的陶瓷,不少表面上闪烁鲜明的波浪纹之光芒,证明其明显受到海洋文明的影响。平潭的先民在日常使用的器皿上,雕琢各种花纹,表达内心幽微之喜好,体现了早期审美意识的觉醒。

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考古,通过对古人类遗骨基因检测表明,平潭岛先民与如今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的南岛语族,有着血缘上的逻辑关系,换句话说,南中国的福建与远在万里之外大洋上讲着1000多种语言的南岛语族有着共同的祖先,是血缘上的亲戚。从上世纪80年代壳丘头遗址考古发掘至今,这个论断获得越来越多学者共识。而这一共识的积极意义,正是彰显了中华文明向海向外传播的历史之悠久,事实之不容置疑!

壳丘头,让我们足以为文明星光在闽海绽放而兴奋,足以为福建先民创造的辉煌而深感自豪。

遥想七八千年前,茫茫海峡上,一座孤岛,一群从南中国陆地渡海前来定居者,种水稻大豆,烧窑制陶,用各种器皿烧水煮饭或盛食物……他们中的一部分敢于冒险者,乘着原始独木舟,挥舞简单的木桨,过海峡,到台湾,更远渡万里波涛,抵达覆盖太平洋印度洋三分之一的广袤区域……这是何其豪迈的壮举,何其英雄的远征,何其自信地追寻诗和远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福建先民的梦想,也许就是在水田边嗅到稻香,在窑火旁看着陶瓷成形,在迁徙中追逐梦想成就自己。

从闽北闽西的山岭沟壑,到闽东闽南的曲折海岸边,中原文明、闽越文明、海洋文明的演进演化,在八闽大地留下多姿多彩的遗址遗存,留下光芒四射的诸多文化形态、风俗风物,既有物质的,更有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平潭壳丘头遗址,只是我们窥见中华辉煌文明史的美丽一页。在更广阔的八闽大地乃至中华大地,从未间断的中华文明,在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演进中,风华与时俱进,光芒绽放不衰,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三明万寿岩遗址,存在时间距今20万年左右,是中国南方典型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遗址,更是中国重要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万寿岩内不仅有古人类活动遗址,还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岩溶景观,是中国华东地区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1990年发现的漳州莲花池山旧石器遗址,年代比台湾的“长滨文化”更早,可以说揭露了“台湾古人类从福建过去”的蛛丝马迹。该遗址存在两个时代不同的文化层。其中上层即莲花池山红土层之上,接近表土层,出土了大量以燧石为主要原料、特征明显的石制品。由于此文化层中的石制品具有与中国其他大约同时代遗址或地点出土的石制品不同的文化特征,经专家鉴定,命名为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漳州文化”,代表福建沿海地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一个过渡阶段的文化,推测其年代在距今13000年至9000年之间。

闽侯昙石山,闽江下游边一座毫不起眼的小山丘,海拔仅26米。但这座寻常的小山丘,却因为一次意外发现,改写了福建的历史。从1954年至2009年,考古人员对这个史前文化遗址先后进行10次考古发掘,发现大批墓葬和灰坑、壕沟、陶窑等遗址,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玉器等文物。根据考古成果,专家推断:5000多年前,福州海岸线可能就在今天的昙石山一带,闽江与大海在这里交汇,先民们逐水而居,现在的福州城当时应是四面环水。昙石山作为典型的贝丘遗址,代表了独具福建特色的海洋文化,是“福建海洋文化就从这里开始”的标志地!

闽北浦城牛鼻山遗址是距今5000年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浦城县管厝乡党溪村茶坪东源交界处。牛鼻山遗址出土物中,特别是典型器物有高领罐、牡蛎、蚶、小海螺等,具有一定的海洋文化特征。

昙石山、牛鼻山遗址和壳丘头遗址群的发现,揭示了新石器时代人和自然的关系开始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单纯的自然寄生者逐渐转变成自然改造者,日益减少对自然的依赖。特别是昙石山和壳丘头的先民们,在这个时期进行了极具海洋文化特色的创造,放在整个东亚文明发展史上都弥足珍贵。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经提出,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蜡烛,而像满天星斗”。华夏大地,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到更北的东北黑土地、西北戈壁滩,更南的蜿蜒海岸边,到处都有华夏先人留下的文明遗址,到处都有灿若星辰的史前文明。这些风格迥异的文明之光,经过不断的交流、碰撞、融合后,最终构成了“多元一体”、浩瀚明亮的中华文明星空。而地处东南沿海的壳丘头遗址群,以及漳州文化遗址、昙石山文化遗址,正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颇具福建海洋特色的“文明星链”。

文明生生不息,文化百川归海。人类文明,源于大海,发展于陆地,又必将盛放于大海。海洋作为孕育生命的摇篮,也必然是人类绽放光彩彰显精神的大舞台。我们要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高度,合力兴海富民,发展海洋强省,为八闽儿女谋幸福,为中华复兴贡献福建之智和力。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