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福建日报看平潭 > 正文
御风而行 踏浪而歌
2023-05-26 15:14:48 刘益清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季亚军  

从独木舟到远洋巨轮,从小舢板到铁壳轮,从帆船到大型集装箱货船,自古及今,福建沿海开出的船只,御风而行,踏浪而歌,雄浑飘逸的笛声帆影,惊艳了世界。

在这样的历史演绎中,平潭岛无疑是一个典型中的典型。

从空中鸟瞰,平潭岛极像台湾海峡中一艘永不沉没的巨轮。悠悠万年,百越族的独木舟漂来过,又从海坛出发,航行到更远的南太平洋,中国古人特别是闽越先人身影随船只所到之处,催生独特的南岛语族传奇,远播着古老的华夏文明。

平潭岛,正是先人携华夏文明向海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海上中转站。

在远古海上交通工具极不发达的时期,面对波涛汹涌的浩瀚海洋,南岛语族的先民运用单边驾独木舟和双连体独木舟,通过星星辨别方向,运用季风作为动力进行航海。国际学术界把这条路称为“风之路”。

考古界对南岛语族的探源,勾勒出一条从南中国通往南太平洋及印度洋的远古航路:距今大约6000年前,居住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先民开始驾舟出海、逐浪而徙,先抵达平潭岛台湾岛等近陆岛屿,其后扩散到菲律宾,之后继续向东向南迁徙,将文明的火种撒向广袤的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形成现在世界上最庞大的分布于南太平洋及印度洋岛屿的南岛语族族群。数千年时光流逝,作为祖先出发地之一的平潭,终成南岛语族心灵的故乡,系着他们永恒的乡愁。

2010年7月,一场“寻根之旅”再次令平潭走入国际视野。6名来自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南岛语族后人登上仿古独木舟,从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启程,最终抵达平潭壳丘头文化遗址所在地,并在这里种树立碑纪念。此趟惊奇的旅程,证明了乘独木舟漂洋过海的可行性。

平潭在航海和文明传播史上的地位,足以窥斑见豹,映射出福建在海洋文明演进中的重要性。

2200多年前,以福州为中心,由勾践后人无诸创建的闽越国,即已掌握高超的航海术。三国时,位于闽东今霞浦沙江古县村的温麻船屯,乃东吴重要造船基地。晋唐之后,甘棠港、泉州港、月港、福州港、三都港相继兴起,各领风骚数百年,使福建成为中国与世界交往交流、文明互鉴的前沿阵地。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不是从福建沿海启航开洋,就是途经福建行香、补给、休息,整训,泊船修船购船或招聘水手。被列入世界非遗的闽造福船,更为郑和船队从东海到中东、东非一路劈波斩浪,立下汗马功劳。

据史载,郑和舰队的许多船舶是在福建建造的。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记载:“(明)永乐七年(1409年)春正月,太监郑和自福建航海通西南夷,造巨舰于长乐。”著名的郑和宝船就是采用福建沿海一带颇为常见的福船船型。福船尖底、阔面、水密,适于深海远洋航行,为当时中国航海木帆船的四大船型之一(另有沙船、广船和鸟船),亦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力船型之一,明朝出国使臣(如册封琉球使)乘坐的官船均为福船型海船。

明清时期,福建人下南洋,在迁徙所在地耕耘开发,极大加快了所在地(国)的发展。据粗略统计,目前遍布全球的福建籍华侨华人达1500多万。

回眸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到处可见福建人不畏艰辛筚路蓝缕的足迹,到处都有福建人不远万里努力探索的身影,到处都有福建人开拓进取积极圆梦的壮举。

改革开放后,一批又一批从福建走出去的新华侨,足迹遍五洲,生意遍世界,他们为进一步加深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作出不可磨灭的新贡献。

潮闻天下,如颂如诉。站在新时代的海岸,眺望瀚海烟波,探觅诗和远方,有一股激情,油然荡漾心胸;有一种使命,悄然叩启新的航程;有一个梦想,霍然如壮丽云锦,召唤你我奋楫飞舟,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势,击浪前行!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