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主办的首届“成功杯”珠宝首饰设计·玉石器雕刻大赛获奖名单出炉,平潭籍雕刻师郑而华榜上有名,成为平潭唯一的获奖者。 郑而华,1983年出生。他自小对奇岩怪石感兴趣,年少出岛,拜师学艺,其在雕刻艺术上的天赋逐渐显露。二十多年来,郑而华潜心钻研雕刻,经多年磨砺,玉石在他的手中变化为亭台楼阁、飞鸟走兽,栩栩如生,自成一体,其作品在国内比赛中屡次获奖。 作品《印象凤凰》 几近不惑之年,郑而华带着一份责任返回家乡,在平潭成立个人工作室,并希望将雕刻艺术与更多老乡分享。 名片 郑而华,生于1983年。在校得王铨俤、吴略、杨章舜、林晓东等老师的指导,先后拜刘爱珠、陈达两位先生为师。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员、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会员。曾获青年雕刻名家、福建省工艺美术师、二级技师等称号, 其作品屡次在全国各大比赛中荣获金奖。 幼年结下奇石缘 海岛赋予想象力 郑而华寿山石雕艺术工作室, 位于平潭东星路东林庄13号,这也 是一处文艺青年聚集的小院,称之为“东林十三号”。9日上午,记者来到该工作室,古朴的石厝焕然一新,添置了许多寿山石作品。墙面上的花岗岩粗糙质朴,玻璃罩里的寿山石精雕细琢,在灯光的映照下,各有味道。 此时,郑而华正伏在案板前,专心致志地雕刻着玉石。他手中的玉石白润通透,作品大体雏形已现,古厝映衬榕树,仿佛浑然天成。雕刻所使用的电子机,在他的手中灵活地运转,其精湛的雕刻技艺令人赞叹不已。 翻开郑而华的设计稿,几页密密麻麻的草稿,是眼前这件作品的设计图,上面写着“八闽情怀系列”,取景于福州三坊七巷的郎官巷。再对应玉石前身的照片,纹路凹凸不平。转眼再瞧这件作品,经雕刻之后,生动逼真。 郑而华的设计稿 郑而华放下手中的工具,一边清理雕刻中的粉尘,一边向记者介绍道:“一石一世界,每块石头都有它天然的形状,色泽的分布,纹理与砂格等也都不同。而玉石雕的创作分为选石、相石设计、雕刻与磨光四个阶段,其中‘相石设计’最为关键,难度最大,它是艺人技艺、经验、学识、智慧与追求的集中体现,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功与否。” 作为地地道道的平潭人,郑而华从孩童起就对石头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儿时,我经常在海里摸螺抓虾,时不时光着背躺在石头上,感受着大海的气息,仰望天空,看着山上的各种石头,这个像龙,那个像马……”逍遥自在的童年生活,鬼斧神工的奇岩怪石带给他无限的想象空间,也为他日后的雕刻艺术道路提供了别人所不具备的先天条件。 年少离家几奔波 拜师学艺路漫长 时光追溯至1998年,郑而华考入福州工艺美术学院,开始系统学习美术类专业。毕业后,他跟随城市雕塑艺术家林晓东学习雕塑,为雕刻功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02年夏天,福清玄采堂工艺品有限公司来学校招聘,郑而华顺利入职。这家以培养人才、用文化艺术传播寿山石雕刻艺术的企业, 特意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爱珠担任指导。 刚进公司的头两年,郑而华工作并不顺利。同事们多数从事寿山石雕刻多年,工作经验丰富,而他对寿山石认识并不深,只能凭借一点美术功底去琢磨雕刻。郑而华叹了口气,说道:“那时候我的作品不成熟,没有活力和生气,经常被当作废品砸掉,被砸了之后心里非常痛。”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把他吓倒,越是困难他越是努力钻研。 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郑而华在寿山石创作技法上得到全面的革新,雕刻技艺得到飞跃性的进步。一次市里举办的篮球赛,场上球员们激烈抢夺篮板的画面,让围观的他灵光一闪,将现实中球员们夺球所展现出的力度,通过链雕的表现形式完成了一个充满趣味和紧张感的《双狮戏球》寿山石雕刻作品。后来,这个作品荣获第五届中国·福建寿山石艺术家作品展银奖。 据郑而华介绍,链雕作品是寿山石雕刻当中最难的一种技法,一来需要雕刻者保持清晰的思维逻辑,还要有相当的耐心与毅力。其次,需要避开裂格,根据巧色设计,还要精心计算长度,不断想象揣摩,这种难度是无法想象的。 名师的指导,自身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让郑而华走到了今天的高度。他一再强调,比起天赋,勤奋更加重要。 二十年不懈坚持 收获肯定与荣誉 深耕二十余年,在不断超越自我中,郑而华从一个手艺人成长为福建省雕刻大师,他的作品屡次在全国各大比赛中荣获金奖。 近日,来自世界各地珠宝行业精英携作品齐聚厦门,郑而华的作品从一千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经过14位专家评委的评审、监审专家委员会监督,最终作品《母子情》获得首届“成功杯”珠宝首饰设计·玉石器雕刻大赛金奖,另一件作品《子母章》 获得最佳工艺奖。 在工作室里,记者见到了这两件作品。作品《母子情》中有三只狮子 ,母狮的头微微向上抬,嘴里紧紧咬住锁链;首尾两条锁链既能分离小狮子,又与其相连,可把玩手中 ,非常灵活。再看作品《子母章》,与作品《母子情》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印章凿出两小块,分别雕刻成形态迥异的狮子。左边狮子半身站立,寻求母狮的怀抱,右边的狮子镶嵌在母狮的双掌之中,又可自由取下,令人大开眼界。 “我做的《子母章》,是想体现一种割离不断的情感,就像大陆与台湾一样,两岸总归是一家亲。”郑而华说,母亲与孩子的感情,不仅是在一个小家中,更要放眼到一个大家中去,放入时代背景中去,才会有更深层面的解读。 在交谈中,郑而华说,对于子母章这么传统的题材,一开始创作时也苦于没有灵感。平常在看印钮书籍时,他观察到一些母子情深的题材都是在一个印章上表现,于是他经常反问自己,如何推陈出新,突破传统? 五年前的一天,郑而华突然灵光乍现,想将印章做成可以活动的而非固定的。这个想法不断发酵,直到今年4月,他在市场上相中一块寿山月尾紫,正好适合做子母章,为此他进行设计与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制作完成,并斩获大奖。 不惑之年返家乡 搭建艺术交流桥 今年8月底,郑而华从福州回到家乡平潭 ,并将工作室的选址落在了东林十三号。经过一个月改造,寿山石雕刻艺术工作室初步完成。 郑而华起身,一边带我们参观,一边介绍作品。展示柜里,可以看到古老建筑的身影:秀丽的江南小筑、野趣横生的古寨,傣家风情的吊脚楼等等,建筑美学与石雕艺术巧妙融合,诗意般的建筑,或依山傍海、或高低错落,或亭亭而立,巧妙的构图,生动而富有张力。 “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就是艺术的源泉,我的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眼前这些作品,有的是郑而华看过的风景,有的则是他根据石头本身的纹路特点想象出来的。这些独具历史内涵文化底蕴的古建筑在他的一雕一琢中重焕新生。 作品《探幽古寨》 创作了这么多精品,他逐渐将眼光重新落到家乡的一山一石,一海一花里。郑而华说,平潭的石头是他儿时的记忆,是他曾经灵感的源泉,意义非常。随着国际旅游岛的深入发展,平潭的文化自信需要艺术作为内容支撑,而平潭却缺少寿山石雕刻艺术的交流平台。 因此,郑而华带着这一份使命回到家乡。“目前,平潭的寿山石雕刻技术比较薄弱,以后我会在平潭举办一 些交流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寿山石,了解寿山石的雕刻艺术。”他说。 采访最后,郑而华说出了他的心愿:“过去,创作比较遵从传统的雕刻题材;现在,我想要融入平潭的元素,作为雕刻创作的新方向。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双手雕刻出平潭的历史故事和平潭的自然风光,雕刻出真正属于平潭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