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平潭要闻 > 正文
连环画《暗礁上的灯塔》再现平潭抗日英雄周裕藩的英勇事迹
2025-11-14 10:59:04 郑也/文 翁健凯/图 周丽云/文 来源:平潭时报  责任编辑:季亚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的海坛儿女曾以“六度沦陷,六度光复”的壮举击退敌人,这片土地承载着太多可歌可泣的抗战事迹。周裕藩是平潭地下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组建与领导了平潭的第一支革命武装,他多次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在长乐东洛岛一战中英勇牺牲。

为纪念这位抗日英雄,裕藩村年轻后辈以他的抗日事迹为原型,创作了连环画《暗礁上的灯塔》。画作者翁健凯说:“周裕藩是我外公的堂哥,伯公的革命故事我从小听到大。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后辈,也是平潭人心目中的榜样。我一直希望能以他为原型进行创作,这次与周丽云合作完成这部作品,也算是圆了多年的心愿。”

实地走访旧址,感受革命精神

翁健凯是土生土长的平潭人,现任教于福州大学,兼任福建省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学术秘书。翁健凯从小就在家人的讲述中,对革命英雄周裕藩的事迹耳熟能详。

“从我记事起,就经常听外公和母亲讲述伯公的革命故事。”翁健凯回忆道,“那些关于伯公如何在平潭创办夜校、组建抗日游击队、英勇战斗直至牺牲的故事,就像种子一样在我心中扎根。”这份家族记忆,让他很早就萌生了要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伯公创作一部美术作品的想法。

为连环画创作文字的周丽云同样怀着对伯父周裕藩的深深敬仰。“我们一直想为伯父做点什么。”周丽云动情地说,“我会写,外甥翁健凯会画,是时候把这份心愿付诸实践了。”二人决定共同创作这部连环画。

在创作过程中,周丽云花费大量精力整理和考证史料。她反复查阅地方党史资料,同时走访了多位了解当年情况的老者。“当年伯父创办夜校时,总是耐心地教渔民识字,用的教材都是自己编写的;组建平潭第一支游击队时,他特别善于团结各方力量,连渔民都愿意跟着他干。”周丽云说,这些从长辈口中得知的细节,让周裕藩的形象在她的笔下愈发鲜活。

为了更好地呈现历史原貌,周丽云还走访了周裕藩当年活动过的地方。“我去了伯父创办夜校的旧址,虽然当年的建筑已经不在了,但站在那片土地上,仿佛还能感受到他当年传播革命火种时的那份热情。”这些实地走访的经历,让她的文字更具历史真实性,增添了一份情感的温度。

“确保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在艺术创作方面,翁健凯展现了专业画家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为了完整呈现周裕藩的革命历程,他系统梳理了周裕藩的生平:少年时期在进步思想影响下萌发革命意识、1937年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创办平潭第一所渔农民夜校、1940年组建首支抗日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1941年率大富民众自卫团取得“一日两捷”的重大胜利、1945年在长乐东洛岛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在创作过程中,翁健凯对历史细节的考证可谓精益求精。“为了准确还原当年的服装样式,我查阅了大量历史照片和老物件;为了重现夜校的布置,我走访了多位曾经参加过夜校的老人的后代。”翁健凯指着画稿解释道,“就连游击队使用的武器装备,我都会对照史料反复核实,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在艺术表现上,翁健凯运用了丰富多样的绘画技法来展现周裕藩的成长历程:“在描绘少年时期的周裕藩时,我用明亮清新的色调和开阔的构图,以表现他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理想;在他投身革命后,画面的色调逐渐转向厚重深沉,构图也更加紧凑有力,通过人物神情和姿态的微妙变化,展现他日益坚定的信念。”

在绘制“狱中坚守”这一幅时,翁健凯的心中满含着对先辈的痛惜与崇敬。“这一幅我反复修改了十几次。”翁健凯感慨地说,“每当想到伯公在狱中遭受酷刑却始终坚贞不屈,我的画笔就格外沉重。我特别着重刻画他坚毅的眼神和挺直的身姿,通过强烈的光影对比,展现革命者视死如归的气节。”

为了让作品更好地吸引年轻人,翁健凯、周丽云二人在表现形式上做了精心设计。翁健凯说:“我们在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了一些现代审美元素。比如在色彩运用上更加鲜明,在构图设计上更富动感,拉近历史与年轻读者之间的距离。”

“烈士周裕藩的故事就像大海上的灯塔,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平潭城关小学学生俞钰桐说。

平潭革命史研究学者詹立新评价道:“《暗礁上的灯塔》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让红色基因的传承变得更加自然生动。图文结合的方式既保留了历史的严肃性,又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这连环画中的每一幅画面,都承载着平潭革命者信仰的重量。它不仅生动再现了周裕藩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更以细腻的笔触,让更多人了解海坛儿女抗击外敌的英勇事迹,帮助年轻一代读者知晓平潭革命历史,传播岚岛烽火岁月中的动人故事。

《暗礁上的灯塔》

1941年6月,大富民众自卫团击毙日伪军,一日两捷,威震闽中。

1942年4月,周裕藩被捕入狱,酷刑难摧他坚守革命信念的意志力。

1945年,长乐东洛岛一战中,周裕藩在与敌人搏斗中被杀害,年仅25岁。

新中国成立后,周裕藩的故乡盘团村被更名为裕藩村,周裕藩被追认为烈士。

链接:周裕藩生平

连环画以八幅画面浓缩了周裕藩25年的生命历程,其背后是平潭抗战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革命火种初燃:1932年,周裕藩赴福清求学,在进步教师陈聪章、俞建曦的教育下,积极参加传阅进步书刊和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1937年,几位闽中特委成员被国民党杀害,激起他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痛恨,毅然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星火燎原:1938年9月,周裕藩返回平潭,在盘团初级小学与曾焕乾以任教为掩护,一起创办平潭第一所渔农民夜校,白天教文化,夜晚讲抗日,点燃革命火种。1940年,他组建平潭第一支抗日游击队,后扩编为“大富民众自卫团”。1941年6月,自卫团击毙日伪军,一日两捷,威震闽中。

多方转战:随着革命力量发展壮大,活动地盘也在扩大,周裕藩等人先后在平潭、福清、长乐、鼓山等地,创建了7支武装抗日反顽队伍,包括闽中沿海突击队、鼓山游击队等,成为闽海6支抗日武装力量之一。1944年,他在平潭建立首个中共地下党基层组织,兼任党支部书记。

壮烈牺牲:1945年,周裕藩受党组织委派赴长乐东洛岛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在与敌人搏斗中被杀害,年仅25岁。

手记:传承的温度

采访连环画《暗礁上的灯塔》的创作者,让笔者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部连环画最打动笔者的,不是它的艺术成就,而是它独特的创作视角——裕藩村的后辈用画笔和文字,让家族记忆与历史记载相互印证。翁健凯在创作“狱中坚守”时反复修改十余次,不仅是在打磨画作,更是在与受难的伯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情感连接,让作品多了份难以复制的情感温度。

这部作品的成功也引发了笔者的另一个思考: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如何让红色故事真正入脑入心?周丽云在走访夜校旧址时的感受,翁健凯对历史细节的严谨考据,都在告诉我们:只有让历史落地,落在具体的场所、具体的物件、具体的情感上,才能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还有创作者的现代意识。他们在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同时,大胆运用现代审美元素——鲜明的色彩、动感的构图,甚至采用数码绘画技术。这不是迎合现代审美,而是真诚地搭建与年轻一代沟通的桥梁。正如平潭革命史研究学者詹立新所言,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让红色基因的传承变得更自然。

笔者深刻感受到,这部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关键在于它同时做到了两点:一是坚守历史的真实性;二是创新表达方式,让历史可亲可近。翁健凯和周丽云用实践说明,那些带着体温的记忆、倾注真情的笔触更能激起历史的共情。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