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社会民生 > 正文
平潭城中小学多措并举鼓励学生走出教室
2025-04-15 16:01:32  来源:平潭时报  责任编辑:季亚军  

4月的平潭,蓝天如洗、白云轻飞。当清脆的下课铃响彻校园,孩子们如彩蝶般涌向操场,跳绳、跳皮筋、跳格子的欢快节奏与乒乓球、羽毛球的翻飞轨迹交织,欢声笑语一片……这般丰富多彩、活力四射的课间场景,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眼下,平潭城中小学多措并举,用活用好15分钟课间,不断丰富学生校园文化与体育生活,让学生“动”起来,让课间“热”起来,让氛围“活”起来,为学生身心健康赋能。

用好时间

解锁课间新形态

上午10时15分,第二节课下课铃一响,各班学生有序如厕、饮水、整理课桌,值日教师检查场地设施和地面安全情况,而后陆续投入课间的各项游戏和运动中。

今年新学期开学,平潭城中小学落实省颁课程,将课间从原来的10分钟调整至15分钟。按照平潭城中小学校长林彩英的话说,“此举有利于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进一步减轻学业压力,释放校园新活力。

为课间多匀出5分钟时间,看似简单,却也考验学校的管理安排和老师的教学智慧。学校不断提升课堂质量和效率,杜绝拖堂现象,为课间留足时间。

“学校还采取模块化分段管理时间的办法。”林彩英解释说,15分钟划分为“3+9+3”三个阶段,即前3分钟为安全导护与准备阶段,中间核心9分钟为按区域划分开展活动的,后3分钟为学生收心与整理阶段。

为了让学生们真正在课间走出教室“动起来”,保证课间活动秩序,学校全体教师全员参与,认真细致指导课间活动。学校还专门成立了综合体育活动领导小组,帮助学生“能动、会玩、高效活动”。

课间活动时间延长至15分钟,这一变化让孩子们惊喜不已。“课间时间变长了,感觉特别好!”课间,三年(1)班学生林姝尧和同学们在走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刚在课堂学习的知识。她说,以前课间时间相对较短,收拾整理下书包,准备好下节课所需的课本,差不多就上课了。“现在课间时间更充裕了,我喜欢和同学一起散步、运动、游戏,有时会到学校图书馆借阅一两本自己喜欢的书籍。”

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林彩英喜在心头。一有空,她总会习惯性地拿着手机将孩子们精彩的课间活动瞬间记录下来。“你看,那个跳格子的女生跳得多开心,那个打羽毛球的男生越打越好了……学生们的欢乐游戏、运动的场景,是校园里最美的画面。”她说。

用活空间

边角区变身“金边银角”

课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课表也随之“上新”。春日的阳光,洒满校园的乒乓球活动区、羽毛球场、排球场、慢跑放松区、足球场等区域,学生挥洒汗水,享受运动的美好。在围棋休闲区、图书阅览室、文化长廊休闲活动区,学生认真对弈、阅读、休息……遇到特殊天气,学生们就在室内活动区开展课桌手势操等活动。

最受学生们欢迎的,莫过于毗邻篮球场和羽毛球场的地面游戏区。9块色彩斑斓的地面游戏区,涵盖了思政教育区、益智区、安全区等不同功能主题区域。“跳房子”“历史步道”“跳数字”“交通安全飞行棋”等丰富的主题,很受学生的喜爱。

“石头、剪刀、布……”在“跳房子”游戏区,学生两两比拼,以最快速度走出格子。他们三五成群、踮起脚尖在彩虹格子间穿梭,每一个数字、每一幅图案,似乎都成了他们争相探索的“宝藏地图”,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校园。

“地面游戏区真好玩,在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交通安全、文明礼仪的知识,又能锻炼身心,一举多得。”二年(4)班学生刘雨峥开心地说。

如何利用有限空间,让同学玩得尽兴?为此,学校巧妙用好校园“金边银角”,改造“微场地”、开展“微运动”,打造人人、处处、时时可及的校内“微运动场”,让课间15分钟更加精彩。

“我们进行反复研讨、精心打磨不同功能主题区域。比如,思政教育区让学生们在游戏中学习历史文化,玩交通安全飞行棋可以增强学生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学生们在尽情活动身体的同时,将这些知识牢记心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游戏中激发孩子们的探索、开拓精神。”林彩英说。

升级理念

点亮学生快乐童年

“有的玩,玩得好”“活动花样很多,每天活力满满”“这里有许多我们喜欢的运动和游戏,太开心了”……学生更加阳光健康,身心变化也“看得见”。多出来的这黄金5分钟,成为学生们的“活力充电站”。

每到课间,周芷涵喜欢和同学结伴走出教室参加运动。“跳绳、打羽毛球,呼吸下新鲜空气,感受校园的鸟语花香,每天学习生活都充满了活力,感觉今年的春天格外美!”五年(4)班学生周芷涵兴奋地说。

“教育真正意义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不同学段体能和兴趣需求,创设出他们喜欢的课间活动,点亮他们的快乐童年生活。”林彩英说,学校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放在首位,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进一步强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一步,学校继续积极探索“课程+活动+文化”三维联动,分层设计趣味性与挑战性兼顾的运动项目,满足不同学段的学生体能和兴趣需求,并为终身运动习惯与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基础,最终实现“小课间、大教育”的育人价值。

不少家长也竖起了大拇指。“课间改成15分钟挺好的,孩子在课后能得到更充分的放松。”家长张小兰的儿子是平潭城中小学四年级学生,她表示,课间时间延长后,孩子一天里的运动时间更多了。“现在儿子喜欢上了跳绳和打羽毛球,变得更加开朗了。”

“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让孩子喜爱上了运动,也可以让他们学到了更多课外知识和技能,孩子的活力也从学校延伸到了家庭,每天都很快乐。”家长刘璐说。

记者手记

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才有光

课间虽短,却也一直是学校、学生、家长共同关注的“关键小事”。今年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明确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

新学期伊始,平潭城中小学落实“课间15分钟”,通过户外运动强化、室内活动补充,走“动静相宜”的课间路径,让孩子们真正在课间15分钟玩出快乐,也让课间增添了更多的笑声与活力。

这场关于15分钟里的活力变革,让教育温度在方寸课间悄然流淌。那些在操场上的奔跑、欢笑和汗水,正阐释着最朴素的道理:成长不仅是试卷上的分数,更关乎阳光下舒展的筋骨和健康的体魄。

实施以来,课间与课堂、休息与学习,形成了一张一弛的配合。课间看似只多了5分钟,却让快乐“加倍”,让成长“提质”。

不少教师和家长察觉到,“最明显的变化是学生愿意动起来了”,以前到了课间,学生大多集中在教室或者楼道内,很少有学生会下楼活动;现在,只要下了课,学生们都会自觉走出教室,操场上,学生们运动的兴趣明显提升了,脸上的笑容明显更灿烂了。

“加长版”课间让学生有了较为充足的时间放松身心。需要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无论是户外的蹦跳玩耍、大汗淋漓,还是室内的兴趣活动、闭目养神,都是课间15分钟的正确“打开方式”。

短短5分钟的延长背后实则是一种育人的导向。课堂与课间也从来不是“割裂”的两面,学校需要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做好时间管理的“加减法”,促进课间活动“量质齐升”。未来,期待更多学校让课间真正“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间的主人,让校园空间成为他们探索未知、展示自我的舞台。

(冯荣)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