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的纸皮、吸管等材料,经过拼接后,涂上丙烯颜料,化身为精致的“平潭石头厝”;易拉罐通过精心剪裁,变成了好看的民族头饰;喝完的饮料瓶摇身一变,成了“航天飞机”和“机器人”…… 日前,由共青团平潭综合实验区委员会、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联合主办的2024年第二届“美丽新福建·青春在行动”生态文明教育系列活动之“心灵手巧·变废为宝”创意创作大赛圆满落幕。比赛中,平潭学生融入创意巧思,变废为宝,制作出了许多别具一格的作品。 关键词:非遗 作品名称:《非遗之苗饰》 学校:平潭赛尔双语学校 创作者:林丁琳、陈锶琦、叶劲翔、林纾羽、周昕怡 获奖名次:一等奖 “苗银”头冠细节满满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国家级非遗,特别是苗银头冠以繁复精美的花纹与造型被大众熟知,而易拉罐制成的“苗银”头冠你见过吗?12月4日,平潭赛尔双语学校黑匣子展厅内,一顶纯手工“苗银”头冠吸引眼球。这顶头冠是学校高二年级5名学生用易拉罐制成的。 据介绍,这顶“苗银”头冠由80多个空易拉罐制作而成,包含8朵银花、48个花片、200多个菱形铃铛、2只凤凰和2支银角。近距离观察,头冠制作精良,细节处彰显创作团队的用心。 接到比赛任务,学校美术教师念文指导创作团队从民族文化出发,用传统手工方式重现苗族服饰头饰的经典美。确定好选题后,创作团队成员花费一周时间,搜集网络资料与视频教程,学习苗银头冠制作工艺,最终完成了初稿手绘图。 “易拉罐罐皮薄而韧,银色内层与苗银色泽相近,是制作头冠的理想之选。”创作团队队长林丁琳说。由于头冠制作工序复杂、细节多,团队成员们先熟悉制作流程,再进行任务分配。每一个梅花、荷花等花片,都需要他们一刀刀剪出来。他们用剪刀将空易拉罐破开,再经过多次折叠裁剪,最后用剪刀小心翼翼地修饰形状,才能得到一个美丽的花片。 “从最初的零部件制作到最后的整体组装,每个环节一旦出错就得从头再来。”林丁琳说。特别是在花片制作完成后,他们还需要使用粗针在花片边缘精确地凿出小孔,以便后续组装。“这一步骤对注意力的要求极高,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花片受损或孔位偏离。” 制作过程虽一波三折,但看到最后成品的一刻,大家都高兴地欢呼起来。成员们表示,通过这次制作,收获很多。“希望继续为非遗传承出一份努力,让更多人感受非遗之美。” “学生们的创意非常有价值,既展示了苗族头饰的美,又体现了环保意识。下一步,将引导更多学生发挥创意,用废品制作手工制品。”平潭赛尔双语学校德育处主任王正夏说。 关键词:家乡 作品名称:《幸福石头厝》 学校:平潭麒麟小学 创作者:郭芷妍 获奖名次:一等奖 老石厝唤醒乡愁 黛青色的石头厝墙体,搭配着朱红色的屋顶,庭院里,绿树葱茏,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平潭乡村。这幅栩栩如生的作品名为《幸福石头厝》,出自12岁的平潭麒麟小学学生郭芷妍之手。 石头厝是平潭岛地域文化和历史的缩影。“这件作品是以奶奶家的石头厝为灵感,采用废弃纸皮、竹签、丙烯颜料、吸管等材料制作而成。”郭芷妍自幼受妈妈林珠影响,对手工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对老石厝模型制作情有独钟,由于奶奶家的石头厝在很久以前就被拆除了,所以她想还原石头厝的模样,让这份乡愁记忆得以延续。 要想复刻记忆中的石头厝,难度可不小。石厝的大致模样只能通过父母的讲述,一点一滴勾勒成型。画好草图后,郭芷妍先用竹签、吸管等材料来制作门窗、阳台围栏和屋内的灯具等细节部分,最后制作外墙。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出石头厝外墙的质感,她先把纸皮剪成两箱小方块,然后一个个拼贴,经过五天努力,终于完成。 石厝庭院的猪圈、木门上的春联、屋内外的家具等部分,是妈妈和郭芷妍一同完成的。郭芷妍说,整个制作过程充满了幸福感。“这件作品寄托了爸爸和奶奶的许多童年记忆与情感,因此,我将作品取名为《幸福石头厝》。” 作品完成后,郭芷妍迫不及待地拍照分享给爷爷奶奶。“一直很怀念曾经住过的石头厝,没想到孙女制作出了这么真实的模型,很感动。”奶奶惊喜地说。 郭芷妍说,通过这件作品,感受到手工制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也向家人表达出一份心中的爱意。“接下来,我还会尝试用废品制作更多精美的手工作品。” (记者 冯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