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政务要闻 > 正文
平潭:和美海岛百姓富
2024-06-05 15:51:06  来源:平潭时报  责任编辑:季亚军  

2010年至2023年,全区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造林绿化22.23万亩。截至2023年,平潭林地总面积18.61万亩,其中森林面积18.3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66.8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0.93%。

“十四五”期间,全区计划投入资金54.82亿元,保障实现历史遗留矿山生态问题治理率100%、新增自然恢复治理面积362.2公顷、野生动物栖息地营造与修复面积8公顷、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3.33公顷、河湖缓冲带修复长度5.47公里、海岸线生态修复长度4.6公里、外来入侵有害物种(互花米草)治理面积150亩。

今天是2024年六五环境日,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平潭的‘真宝贝’,不能毁了‘真宝贝’,引来一些损害环境的‘假宝贝’。”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第21次登岛考察,十分关心平潭生态环境建设,并对平潭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十年来,平潭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建设平潭国际旅游岛和两岸共同家园为目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绿色开发、绿色发展、绿色生态贯穿于开发建设全过程,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昔日的“石头风沙岛”已华丽变身“国家森林城市”。

福榕扎根

绿色长城安民心

“平潭风还大么?防护林体系建设得如何了?”“生态保护得怎么样?”2014年到平潭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仍然关心平潭防护林建设和生态保护情况。

在原平潭县林业局大院内,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手种下的榕树苗,从1990年扎根岚岛,到如今长成苍劲挺拔、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平潭人民始终遵循总书记的指引,绿化海岛、种树抗风,筑起了守护海岛安定民心的绿色长城。

“平潭林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防风治沙的历史,平潭风沙灾害的根治,得益于造林绿化。”回顾平潭林业发展历程,从事林业工作30年的老林业人李积安总结道。

据《平潭县志》记载,平潭岛的风沙灾害可追溯到清初,至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植树造林,其间危害平潭长达300余年,曾出现过“一夕沙埋十八村”“大风刮倒长江十八寮”的悲惨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平潭不断推进全民植树造林工作,但在沙荒风口上植树造林困难重重。

“沙荒上造林,难以一次性成活保存成林,一年种十年补植的现象长期存在。因为没有大树庇佑,春夏造林的时候苗木都可以活,可一到秋冬,风沙一起,原来栽种的苗木就被沙埋了。我们到第二年继续补植,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地栽种,栽种范围才慢慢向海滩、澳口等区域推进。”李积安说。

一任接着一任干,全体人民一起干。1994年,在持续不断的植树造林热潮推动下,平潭形成了带、网、片、点连成一体的防护林体系,风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基本结束了风沙灾害的历史,形成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体系,绿色生态屏障有了更雄厚的根基。

如今走进幸福洋吹沙地沿海防护林,放眼望去,是一片郁郁葱葱、一望无际的茫茫林海。

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滨海滩涂围垦区。实验区成立后,启动幸福洋吹沙地沿海防护林建设,营造基干林、防风固沙林2.35万亩,种植“闽平二号”木麻黄水培容器苗470万余株。“针对幸福洋吹沙地盐碱状况,首创‘包种包活、按株结算’办法,选用耐盐碱、抗病虫害且适宜在平潭生长的‘闽平二号’木麻黄水培良种壮苗,新造幼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实验区资源生态局林业处副处长江晓敏说,这些防护林普遍长势良好,前期年生长量可达1至2米,林分高度郁闭,起到了较好的防风固沙作用,促成周边生态环境得到重大改善,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幸福洋的变化是平潭生态系统修复的一个缩影。2014年,平潭的森林覆盖率为27.06%,2023年已提升至30.93%。2018年,平潭获评“福建省森林城市”;2019年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平潭的风,也成了宜居宜业的一部分。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前,平潭风力基本上可达到7至8米/秒,如今随着植树面积扩大,城关地区风速基本在3.8米/秒;年代际变化效果显著,年大风(8级及以上)日数呈明显下降趋势,由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82.2天降低到近10年的11.7天。

平潭竹屿湾生态整治与修复项目

“生态+旅游”

乡村振兴富百姓

对于苏平片区钟门村来说,2023年注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全村生产总值突破1亿元。

“我们生意一直很好,现在赚得比以前多很多。”看着越来越“鼓”的钱包,钟门村渔民卓海雄心里乐开了花。卓海雄在养殖行业干了十余年,早前从事鲍鱼养殖,2019年他将鲍鱼养殖渔排改成海上餐厅,这让他赚得更多。

一条生态廊道,改变了沿线村庄和村民的命运,跻身“亿元村”的钟门村和卓海雄是代表之一。让卓海雄改变事业方向的底气来自平潭北部生态廊道和钟门村带来的人流量。

上榜交通运输部“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的平潭北部生态廊道,是平潭旅游热门打卡点之一。在这里,山与海交融,绿色的防护林绵延而上,环山而绕的道路,搭配一望无际的大海,让人心旷神怡。在廊道的带动下,沿线24个乡村蓬勃发展,借“廊”而上,卓海雄所在钟门村也是其中之一。

得益于北部生态廊道的人气,来自全国各地的民宿业者来到钟门村开发民宿,小渔村的房子“穿上新衣”,也带来了人流量,让村子不断热闹起来。村子里越来越多的村民像卓海雄一样发展海上餐厅、改造民宿……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村集体收入也越来越多。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村庄的文化内涵,盘活农村资源,打造更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群众增收,推动村庄经济持续发展。”钟门村党支部书记卓芳说。

近年来,实验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旅产业发展,开展绿岛花城、生态廊道建设,打造省级森林村庄、“绿盈乡村”,美丽平潭基本形成。同时,通过南部、北部、环白青等生态廊道建设,打造“百里画廊”“最美滨海岸线”,带动沿线文旅产业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钟门村是实验区乡村建设结合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23年,平潭接待乡村旅游人数143.79万人次,同比增长59.0%;实现乡村旅游收入7.16亿元,同比增长43.7%。全区3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村获评福建省“金牌旅游村”。

岸线修复

岚岛蝶变谱新篇

夏日岚岛风光旖旎,散发浪漫的海岛风情。一座拥有森林和花海的城市,必是一座充满活力与希冀的城市。

牢记嘱托,实验区将海洋生态保护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力打造和美海岛、美丽海湾、美丽城市、美丽乡村。

素有“海蚀地貌甲天下,海滨沙滩冠九州”美誉的平潭,坐拥绵延的海岸线,海洋生态资源是平潭的鲜明优势。受早期近岸海洋工程及人类活动影响,再加上强劲海风与海浪侵蚀,平潭原始的岸线景观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林带和岸线一步步向后退。

进入夏季,兼具自然野趣与园林韵味的竹屿湖公园成为市民群众周末散步郊游的好去处。2016年开始,实验区积极响应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启动实施平潭竹屿湾生态整治与修复项目,整治岸线长度7.17公里,清淤及绿化修复面积4110亩。

“这个项目在整治修复过程中,我们通过生物廊道建设、清淤、垃圾清理、生态绿化等建设内容,提高了海湾整体生态环境水平和景观功能,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旅游效益。”实验区资源生态局海域海岛处工作人员林娜说。

平潭竹屿湾生态整治与修复项目是平潭在海岸带整治修复领域的一次成功实践。实验区成立以来,按照“统一规划、分段实施”的布局,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有序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先后开展海坛湾阳光海岸景观工程、坛南湾海岸生态修复工程、大屿岛生态岛礁及竹屿湾生态整治修复、君山片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修复工程,共获得中央资金支持约8亿元,完成整治海岸线长度17.7公里、修复面积330公顷。

“我们通过实施退化沙滩养护、侵蚀海岸修复、海滨植被恢复等工程,由海向陆形成了集抵御灾害侵袭、防治海岸侵蚀、扩增海洋碳汇、提升生态景观品质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立体生态防灾减灾体系。”林娜说。

目前,平潭东部沿岸防灾减灾生态屏障带已基本打造完成。后续平潭将持续开展西部海岸带和主岛周边有居民海岛的保护修复工作,重点实施象鼻湾、长江澳、大练岛、东庠岛和屿头岛等侵蚀岸线的修复,全面提升平潭海岸带整体防灾减灾能力。

从1990年第一次登岛亲自种下一棵榕树,到十年前的殷切嘱托,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指引着平潭的生态文明建设。面向未来,实验区始终坚持做好生态大文章,打造田园风光、城市生活,守好生态环境“真宝贝”,全面开展风、沙、水、海、土壤综合治理,加强海岸带修复,加快实施城乡供水、污水处理、环卫等一体化工程,努力建设两岸同胞宜居宜业的生态家园。

(林舒玲 丁云 江信恒 林君斌)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