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平潭要闻 > 正文
平潭:百年古寺,承载岚台往来情缘
2024-04-23 11:06:3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季亚军  

东南网4月23日讯(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记者 张哲昊 通讯员 余小燕 林彬彬)近日,记者来到平潭海坛片区东澳村,这里坐落着约370年历史的澄澥寺。走进寺内,庭院幽静肃穆,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在一侧墙体上,镶嵌着一块石碑,碑上书:“考自永历七年,提督吴公讳为高捐廉鼎建。”

平潭澄澥寺外景。通讯员 林君斌 摄

据考证,澄澥寺始建于明朝永历七年(1653),原址位于澳前村,为“闽南人提督吴为高”倡建。该寺庙初建时面积约460平方米,此后规模慢慢扩大,最大时占地约10亩。因寺内供奉观音菩萨,当地居民也称其“观音堂”,附近澳口也得名“观音澳”,吸引不少两岸信众前来进香。

2022年12月,福建省文物鉴定专家、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来到澄澥寺实地考察。郑国珍根据寺中一块碑刻的内容,并结合历史资料,认定筹资捐资倡建澄澥寺的吴为高就是吴英。

吴英何许人也?史料记载,吴英乃明清水师名将,字为高,他和施琅原属郑成功麾下。1653年,吴英驻守海坛东南港口期间,提出修建澄澥寺供奉观音菩萨。施琅归清后,吴英从之,授守备礼之职。清朝收复台湾后,吴英奉命驻守台湾,率领民众垦荒种植、建设家园,后被尊为“台湾公”。

清道光年间,澄澥寺由平潭人念道卿带头重修,到了清光绪年间村民又筹资复建。时至今日,寺内仍存放着三块碑刻,分别记述了明永历七年提督吴为高倡建寺的故事,以及清朝年间该寺重修的情况。2013年,澄澥寺被平潭县人民政府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点。

“澄澥寺的碑文,不仅记载了吴英将军驻守海坛岛的事迹,还是考证两岸水师换防、渔民和信众交流往来的重要历史依据。”平潭文史专家念家圣说。

那么,澄澥寺与台湾究竟还有怎样的渊源?原来,澄澥寺所在的观音澳是国家一级渔港,位于网红景区68小镇附近。这里与台湾新竹相距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

事实上,早在明朝初年,这里就设立了两岸盐糖交易所,留下了抗倭、抗“红夷”等遗址,并于清咸丰年间成为闽台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澄澥寺也因此香火不断。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岚台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平潭还在观音澳设立了台湾渔民接待站,成为台湾渔轮的避风港和补给驿站。

久而久之,观音澳也有了“小台湾”之称,当地渔民还用方言将来岚经商的台湾人称作“台湾客”。“每至汛期,几十艘渔船浩浩荡荡进港,这里面就有不少‘台湾客’。”念家圣回忆道,他们都是来平潭码头卸货的,货卸完后又将在平潭收购的红枣、枸杞、白酒等货物运至台湾贩卖,这些“台湾客”在靠泊时或是出发前都会到寺中祭拜观音,祈求风平浪静、一路平安。

正是在这群“台湾客”的帮助下,一度年久失修的澄澥寺才能“重获新生”。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来观音澳做生意或是靠泊整修的台胞联合当地乡贤力量,纷纷慷慨解囊,准备在观音澳旁的东澳村重建澄澥寺。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得到香港及台湾高雄、台北、新竹、宜兰、基隆等地农渔从业者和信众的热情支持和踊跃捐建,大家一共投入180万余元完成了重建工程。重建后,寺庙格局为三进五开两书院,占地面积达600平方米,大殿也整修一新,整体高大宏伟、造型简洁。

台湾省基隆市长潭里胜安十二号郑陈传、台湾省宜兰县苏奥港十八号船长王金全,台湾省屏东县小琉球吉益发轮机长陈茂场……在寺内的横梁与柱子上,整齐刻着此前认捐的“台湾客”和乡贤名录,仔细一数,台胞认捐数量有34根之多。

跟着澄澥寺住持释正升的脚步,记者来到办公区,这里贴着许多台湾香客前来交流进香时留下的照片。“瞧,这位就是水师提督吴英的第十三代后裔吴耀旭,他是台湾长荣大学的教授,曾经多次组织吴氏宗亲来平潭寻根谒祖,这几年更时常往返两岸参与祭祀活动。”释正升指着其中一张照片说。

去年9月,吴耀旭来到澄澥寺与众人商议,准备在吴英诞辰387周年(2024年11月)之际,出版一本关于吴英文化研究的书,以及筹建为高书院及吴公祠纪念馆等相关设施,促进两岸吴氏宗亲、信俗文化交流互动。

眼下,念家圣正联合散布在泉州晋江、台湾、菲律宾等地的吴氏后裔,挖掘收集吴英在平潭的历史资料,并整理成册。“尽管吴英在平潭留下的资料甚少,但我们现在已联系上了他在台湾的后裔,还将联络泉州吴氏、台湾吴氏研究会的相关专家,以及当年澄澥寺重建的捐赠者,请他们回来平潭走走看看,一起把澄澥寺保护好、传下去。”他说。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