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共同家园 > 正文
文艺“大咖”建言献策 为两岸曲艺发声
2022-07-08 14:48:54 陈澜清 黄莺莺 文/摄 来源:平潭时报  责任编辑:季亚军  

“后疫情时代如何拓展曲艺的传承与发展模式”“后疫情时代的两岸南音交流与合作如何推进”……第十二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在岚举办期间,海峡两岸曲艺“大咖”交流分享,曲艺专题研讨会、曲艺名家讲座金句频出,为海峡两岸曲艺文化交流建言献策,为后疫情时代的曲艺发展“问诊把脉”,开出良方。

“两岸南音交流合作仍是执着期盼”

南音流传于我国福建闽南地区、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国闽南人聚居地,是我国四大古乐之一,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特别在台湾地区,南音艺术传播广、根植深,深受两岸民众的喜爱。

“面朝大海,处于对台交流前沿,我们时常挂念着彼岸的南音弦友。在社会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观众观赏和审美水平日渐提升,我们也在思考南音的未来发展。”福建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市南乐团团长杨雪莉表示,后疫情时代,两岸南音交流与合作仍是大家执着的期盼,要在内容创新、模式出新和传播革新等方面下功夫。

此次,她带着厦门市南乐团青年南音演员来岚参加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并组织和登台表演了南音《金石吟》《出画堂》等节目,颇受好评。

“优秀的演艺团队不仅应该扎实地继承传统,还应该在内容创新上下功夫,要多创作反映当代民众生活情感的作品,更需要开启线上线下相协作的传播革新,巧用新媒体,增加知识性、趣味性、普及化的传播样式,精心策划,积极拓宽宣传方式,让南音文化输出、交流‘云上开花’。”杨雪莉说。

对于疫情前后南音文化传承传播形式的变化,福建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副团长庄丽芬深有体会,她表示,疫情前,南音文化的传承传播形式以在实体空间中的“面授”为主,例如馆阁传习、高校传承、作为表演艺术的交流演出等。面对疫情,南音的传承与传播便无法再延续传统的模式,进而转向线上形式的传播。“为此,要从线下到线上,扩充南音发展的传播渠道。也要挖掘精神内涵,促进曲艺人技艺提高,传承传统文化,更要创新曲艺作品,强化艺术共享服务。”庄丽芬说。

“曲艺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曲艺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曲艺人艺术生命的源泉,继承前辈艺术家创造的财富,把曲艺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位曲艺人的使命担当。”中国曲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鲍震培说,曲艺是以通俗的形式而体现出雅俗共赏的审美格调,寄托了人民群众对政治清明和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幽默天性、表演才华、音乐才华和文学才华。

“中华说唱艺术绵延赓续,彰显着中华美学精神,两岸曲艺一脉相承,未来需要更多合作和交流。”鲍震培表示,要提高对台湾曲艺的认知和共情,增加两岸学术、曲艺教育人才培育方面的交流,开展艺术实践的主题交流,并拓宽后疫情时代交流模式。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盛小云也有着深厚的“宝岛情愫”,自1998年以来,她曾二十多次赴台交流演出,非常喜欢台湾的风土人情和艺术氛围,尤其是台湾的观众。“两岸文化交流很重要,它是两岸民众文化的认同、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盛小云说。

盛小云坦言,就曲艺而言,“传统与当代”和“传承与发展”始终是值得研究和实践的重大课题。“当代青年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学历水平和文艺鉴赏力也相对较高。对于我们曲艺从业者来说,想要赢得年轻人的认同和关注,就要符合他们的审美观,还要符合当代人的价值观,满足并引领更多的年轻人走近评弹、欣赏曲艺。”盛小云说。

台湾相声演员姬天语有“相声小花旦”之称,她告诉记者,后疫情时代两岸曲艺交流重点是加强宣传和利用好新媒体的网络资源,交流思路要朝着增强文化底蕴和打破窠臼、开放思想的方向推进。

“搭建艺术平台,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平潭岛,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本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期间,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不仅唱起平潭童谣,并为平潭人民和曲艺爱好者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华曲艺文化的魅力》专题讲座,在分享中国曲艺的历史和发展现状的同时,姜昆会加入不少笑料“包袱”,令听众感到轻松、互动性强,又不乏深度。

姜昆表示,创作必须深入生活,把自己看到的最鲜活的事情放到创作中。同时,静下心来,让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形成一个更好的氛围。

“平潭岛,平潭岛,两岸交流是个宝。”会上,姜昆还表示平潭是搭建两岸文化融合发展的桥梁,只要保持着文化沟通,不论是曲艺还是其他艺术道路都会越走越宽,关系也会越来越近。

针对平潭未来曲艺创作的发展,姜昆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其实,不论是相声艺术,还是说唱艺术,都是讲好一个小故事,要反映时代的背景,与老百姓‘打交道’,这就要求创作者到人民中间,把生活咀嚼透了、消化完了,以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姜昆说。

如何吸引更多台胞青年,将平潭非遗舞台做大。姜昆表示,非遗进校园是关键,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完成孩子从兴趣到专业转换的同时,邀请台湾演员一起举办培训活动,加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两岸文化的交流自然也就更加紧密。

“我们更应该在弘扬传统基础上,与新媒体结合,用好互联网,唤醒两岸共同的文化记忆。”在曲艺专题演讲会上,姜昆表示,后疫情时代,直播、短视频等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陆的曲艺文化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和渠道,将最具特色的文化特色传播出去,让台湾同胞在艺术欣赏中更好地认识、了解大陆的经济建设成就、文化生活等。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