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专题> 端午节> 端午美食 > 正文

最文艺的面饼,它才是平潭端午的味道!

2016-06-07 17:49:54  来源:平潭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刘子超   我来说两句

平潭的端午节也称为“五日节”,意为从农历五月的初一到初五,日日有节事。虽说法、时间顺序不同,但其中的美食重头戏——面饼习俗却是一致的。

平潭端午节煎面饼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个时候小麦已经收成,提供了煎面饼的原料;二是平潭方言的“面”与“绵”谐音,有“福寿绵长”的美好祝福在里面。

平潭面饼

面饼有多种款式,一种是把蛏、肉丝、豆芽等馅料调进面粉里煎成饼;另一种为城关地区的做法,像春卷,把面张和馅料分别制作成熟食,以面张卷上馅料吃。现在多为第二种吃法。

第一步:制作面饼面皮

面皮要做到皮薄细滑、入口好吃,和面是关键。面粉加水,再根据面粉加入适量的淀粉,打上鸡蛋调均匀。面和好后,是摊面皮。

摊面皮有三个要点,一是火不能太旺,二是油不能太多,三是翻皮时动作要快,否则面皮会糊在锅里。勺子舀面时,最好是一勺均匀地倒在锅里,根据面皮的蒸烤程度,先关火,再摊下一块。

第二步:面饼炒馅

馅少不了海鲜,如海蛎、蛏、虾仁、蟹肉以及猪肉、包菜、绿豆芽、笋干。 为了色彩好看,还可加入适量的胡萝卜丝。

炒馅时海鲜不能与肉丁一起炒,因海鲜容易熟,猪肉相对来说费时稍长,包菜、绿豆芽炒后把水沥干,这样包面饼时才不会裂开。

第三步:卷面饼

吃面饼时,包多少馅由自己定,这是海岛端午节的另类自助餐。吃面饼时,配以清淡的淡菜或花蛤汤,一家人围坐一起,其乐融融。

特别鸣谢:刘梅玉女士

端午习俗

除了吃面饼的习俗,早先平潭的端午节也有挂香袋的习俗,现在几乎难得一见。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平潭潭城港内,还常举行赛龙舟活动,60年代后,竹屿口堵港,赛龙舟的风俗也随之消失。

但吃面饼和女婿在端午节这天给岳父家送礼,俗称“分节”的习俗,还传承得很好,各乡镇还流传着版本不一的五日节歌谣。

1.平原、白青

初一 铛(dang)门青(cang),初二空牚(lang)牚,初三做节仔,初四漏泻仔,初五煎面饼。

2.东庠

初一 铛门青,初二空牚牚,初三做包仔,初四做节仔,初五煎面饼,初六漏泻仔。

3.苏澳

初一鼎边筅(cen),初二绵葵(ki)拄(dui)鼻空,初三起车粿各?(long)木盛 (”木“+”盛“,读sheng,电脑字库无收录),初四做节仔,初五煎面饼。

4.城关

初一钉菖蒲(muo),初二浸粿箬(nuo),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曝午时,龙船赛起来。

5.流水

初一铛门青,初二做粿朦(meng),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漏泻仔。

6.敖东

初一铛门艾(ngia),初二昵惹(nia)惹 ,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喷雄黄。

(以上俗语由平潭政协委员薛理星先生整理)

以城关地区五日节歌谣为例:

初一钉菖蒲

初一钉菖蒲是在五月初一日从山上采来艾草、从水边拔来菖蒲,用红纸条扎在中段,钉在房门的门框上。艾草和菖蒲都是芳香植物,其气味可驱除害虫,净化空气,以其钉门有防疫保健作用。

初二浸粿箬

粿箬是平潭节日小食之一。用米、麦磨成粉浆,或掺上蒸熟的番薯、红糖,让其发酵,入蒸笼熟成形,酸甜适口。因为粿蒸熟后会膨胀起来,所以命名为“起家粿”,寓意发家致富。因为有这个美好的寓意,所以不单是端午节做起家粿,其他重大传统节日都做起家粿。

初三煎面饼

不过端午节有新丧的人家不得煎面饼,得由邻里或亲友赠送。送的数量只能奇数,表示丧失不成双的良好愿望。

初四做节仔

五月初四这天晚上,各家都要煮几碗好吃的,一家人围坐乘凉品尝美味,曰“做节仔”。

初五晒午时

在平潭,端阳节还是民间的卫生节。黄梅雨天,屋里屋外阴湿霉变,菌虫滋生。端阳节期间,天气初晴,正是清污除尘,打扫环境的好时光。

这种清扫庭院的活动从初一开始,各家各户用红纸条卷两束蒲、艾钉在门楹上。有菖蒲叶似剑可斩妖邪,苦艾叶如旌旗招来福气之意(实际上蒲、艾都是具有杀菌作用的草药,使用它有卫生的功效)。

初五是端午节卫生活动的高潮。这一天清早,各家各户从田野上采回黄花草、紫苏、马鞭草、黄豆杄,连同从门楹取下的菖蒲、苦艾一起洗净,然后用调好的雄黄酒,洗干净的家具,被帐,放到屋外或阳台上去晒,一直晒到午时阳光直射为止,这叫晒午时。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大学城酷图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