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文化 > 正文

平潭人到底怎么来的?听一听阿灿的“故土海坛”

2016-03-18 16:01:51 杨国 来源:平潭时报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平潭人到底怎么来的?听一听阿灿的“故土海坛”

阿灿近照

当记者提出要采访阿灿,做个人物专访时,他同意了,但真要让阿灿谈谈自己,他却又半句离不开平潭的历史。

阿灿本名魏晓华,平潭流水镇人,2012年曾因出版《故土海坛》一书,而为平潭文化界所熟知。近期由于采访“漫谈海坛镇水师系列报道”,记者有幸与平潭文化界的几位前辈相识。平潭原文化局局长吴金泰在采访时告诉记者,要了解平潭海坛镇水师的历史,阿灿是不二人选。但同时,记者也了解到,一直以来阿灿都不是位地地道道的文化工作者,而是从商,经营着自己的一家公司。

试想一位商人怎么会与平潭的历史文化有着如此多的交集,并且出书立著,在海坛镇水师的研究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呢?其实要说起来,这样的疑问阿灿本人也曾有过。“在学校期间我学习的专业课程是法律,毕业后的几年也都在外地工作。”阿灿说,那时他自己也未曾想过能与平潭这片故土再次结缘。

结缘 南街“初遇”海坛镇水师文化

事情在2000年的时候有了变化。“2000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回到了平潭。”阿灿说,与故乡的再次相遇,让他想把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看得再清楚些。“我本来就是喜欢到处走走看看的人,回平潭后一到周末就会找时间去平潭的一些景点游玩。”与其他人走马观花式的游玩不同,阿灿更愿意去了解一些景点背后的故事。“像以前去武夷山,在出发前我就会买一些关于朱熹,关于闽越国的历史书籍,这样去景点时就不会显得毫无目的。”

阿灿把自己这样的旅游方式称为“深度旅游”,这与西方旅游界所提的“深度旅游”的概念并无二致:在大量的调查后,通过旅游去触碰文化、感悟历史、增长阅历。这样的旅游给阿灿带来了更多新的体验和新的认知。

也许就是在这种旅游方式的引导下,阿灿慢慢开始接触到平潭历史文化中的内核和精神。在采访的过程中,阿灿把自己现在对平潭历史文化的了解,称为生命中的一次“缘分”。

“我一直都更倾向于带有历史人物色彩的景点,回到平潭后,我就游走在旧城南街、古营寨、古军路这样的地方。”在南街,阿灿发现这里的许多遗迹都与明清时期海坛镇水师那段历史有关;在古营寨,阿灿又将平潭明末抗倭的历史呈现在自己面前;在古军路,阿灿则仿佛遥见到昔日平潭“唐为牧马地”的景象。

“与海坛镇水师那段历史最初的‘相遇’之地是在南街。”阿灿说,这也是他与平潭历史文化“缘分”的开端。“南街那一带分布着詹厝、五福庙、城关旧电影院等历史建筑,循着这些建筑历史脉络,它们最终都指向了明清时期平潭海坛镇水师的历史。”阿灿说,这样的历史、这样的建筑让他兴致勃勃地找来与平潭有关的书籍,希望能在这些书文中为自己重构两三百年前的那段旧景。

“后来我发现,其实这段历史是十分重要的,放在岚台两地的交流史上看,更是不可忽视。”阿灿说。在这些书籍中,不光有海坛镇水师的记载,还有自千百年来,对平潭历史发展的梳理,它们或详或略,但可以说字字珠玑,它们为阿灿打开了走近平潭人文历史的大门。

探寻 通读古籍踏上平潭寻古之旅

“一开始要通过书籍了解平潭也是不易的。”阿灿说,因为平潭的重要史料——民国版的《平潭县志》是由文言文写成,笑称自己学习不好的阿灿硬是通过翻阅《古汉语词典》和反复的阅读,将这本县志通读下来。“我现在对这本书的理解,可能也只有七成左右。”阿灿说。但即便如此,阿灿眼中的平潭,已经比常人要丰富、充实得多了。

从明初平潭岛民内迁,到汉晋之际中原八姓入闽,再到清朝水师的演变。在采访时,阿灿能将与平潭相关的历史清晰地说出。“因为地域的发展是离不开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的,所以要想把平潭的历史琢磨透,除了平潭的史料,你还必须了解包括福建、包括中国的相关历史。”可以感觉到,阿灿所习得的知识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架构体系,这也让他更为迫切地想要填补这一架构体系中的空白。

从2007年开始,阿灿有了自己踏寻平潭古迹的计划,面对这一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手中的古籍资料成了他的向导。“当时一有时间就会研究史料中关于平潭古迹的历史,像旧时的‘平潭十景’,像散落在各处的古营寨,还有一些历史传说,这些都需要对照着史料到实地看看。”

直到2010年,阿灿的这一计划才渐渐停止。在踏寻古迹的过程中,许多记忆都让他印象深刻。“在寻找招康垄烟墩遗址时,我就在一片树林里迷了路,后来走了整整两个小时才走出来。还有一次去找芙蓉寨遗址,回来时天色已经黑了下来,当时所处的地方遍地都是坟茔,又凄风沥沥的,愣是把自己吓了一大跳。”阿灿说。

但比起这些,阿灿更痛心于一些遗迹的消失和破坏,“像一些海坛镇水师将领的坟茔,在平潭前期的文物普查时保存得还较为完好,但现在去看,已经破败了。”几年的实地考察,让他对平潭的历史感悟得更为真切。

其实直到现在,阿灿的寻古之旅也未曾停止。就在前几日,阿灿还在寻找旧时“平潭十景”中的“八阵石营”。“以后这样的旅程还会有,也不会停止。”阿灿说。

反思 深耕历史重现“海坛精神”

当你对一座城市的历史了解得越多,你就会发现自己与这座城市越难以割舍。一次次的行走和对史料的不断挖掘,让阿灿以更为人文的视角观察平潭,也让他对平潭有了更为深厚的情谊。

“直到现在,还有许多平潭人在抱怨家乡的人文历史太浅薄,但在我看来,平潭的人文历史是深厚的,我们有七千年前的‘壳丘头文化’、有为民请命的布衣林杨、有舍身报国的民族英雄江继芸、有参与岚台换防的万千将士,还有更多我们现今尚未知晓的铿锵人事,这样的历史难道浅薄吗?”阿灿说。

最让阿灿难以接受的,是一些观点将平潭人说成海盗的子孙,骨子里有着野蛮的海盗精神。“这都是因为他们对平潭的历史不够了解,实际上平潭自明朝人口大内迁后,填补进来的人口几乎都是以海坛镇水师的将士为主,按照这样的历史,平潭人应当大都是这些水师将士的后人,流淌着的是英雄的血脉。”阿灿说。

当下的平潭,日新月异,需要通过对历史的挖掘,重现“海坛精神”,并且赋予它新的时代特征。文化的认同,带来的是社会的凝聚力。对平潭历史的挖掘不仅对平潭社会风气有积极的影响,也对平潭的旅游大有裨益。

“像武夷山的山水景观很美,但因为有了柳永诗词、有了朱熹的理学,才赋予这些山水更多的神韵。反观平潭也是这样,石牌洋正因为有了清朝诗人林淑贞的诗赋,才让它更加出彩。”阿灿说,“这些人文历史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挖掘。”

实际上,在目前已知的研究中,平潭曾有两次对自身历史的梳理和挖掘,“而现在需要的是第三次的梳理。”阿灿说,相比一些重点项目这样立竿见影的硬件工程,平潭更加急需对自身软实力的打造和提升,这是刻不容缓,又需深耕细琢的事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大学城酷图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