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丨平潭电力的70年发展变迁
2019-04-24 11:42:07 来源:平潭时报 责任编辑:季亚军 我来说两句 |
现在,电力工人可进行高空带电作业 蔡起辉 摄 35千伏福平线海缆“上岛”(平潭供电公司供图) 220千伏电缆“借道”平潭海峡大桥入岛(平潭供电公司供图) 1950年9月,潭城镇后围村人张述尧在创办的私营面粉厂中,用6马力木炭机带动小型发电机发电,点亮了平潭的第一盏电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年,变化见于生活。如今的平潭已经构建起以220千伏为支撑、110千伏为主干骨架的统一电网,岛上人民用电越来越稳定可靠,实验区开放开发也有了充足的电力保障。 为了探寻平潭电力发展的沧桑巨变,记者找到了老、中、青三代的电力从业者,他们向记者讲述了从业中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在这些故事中,平潭电力的变化发展或许可见一斑。 一次发电 讲述人:原平潭电厂职工 王学瑞 年 龄:86岁 时 间:1954年春 “大家小心一点。”施修森提醒道。当天某一天下午两点,平潭电厂全体职工,4个人,都已经上岗,开始为晚上发电做准备。 王学瑞主要负责拉电线,但这只是上午的工作。下午,大家都要到电厂来一齐发电。 大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昨天烧的煤渣从燃烧炉中清除出来;在炉里烧了一夜,这些煤渣依旧滚烫,一不小心落进雨鞋里就会把脚烫伤,这正是施修森提醒大家的原因。 面前的这个卧式四冲程单缸双飞轮36马力木炭机是当年3月份刚刚安装的,搭配了一台功率20千瓦交流电发动机。在1953年电厂刚刚成立时,只是租用了县粮食加工厂1台12马力木炭机,配置的也只是功率3千瓦和2千瓦交流发电机各1台,年发电量仅0.4万千瓦时。 “呲啦。”一团火焰亮了起来。约半个小时,燃烧炉的煤渣被清理干净,检查各项情况正常后,李天来用火柴点燃了干草。张国明拿来木柴和木炭,这些东西要在接下来的2个小时持续被添加到燃烧炉里,以保证在燃烧煤球时有充分的热量。 一筐一筐的煤球要从燃烧炉顶部的加料口添加,这时,下方的燃烧炉已经做好密封。添加好一筐煤球后,加料口也随之被密封。 一寸寸阳光一步步向天际滑去,发电的时机无具体时间,变暗的天色就是“启动信号”。 在估算炉里燃烧时间已足够后,王学瑞在铁棒子前加上棉花,再沾了沾柴油,打开加料口,棉花上窜出蓝色的火苗。“温度够了。”施修森打开了气阀门,大家开始一起在底下拉动飞轮,帮助飞轮开始旋转。在燃烧气体的带动下,飞轮开始快速旋转,飞轮上的皮带带动着交流电发动机开始作业。 有了电后,街上的路灯亮了,这将持续3到4个小时。这夜,发电厂依旧要烧掉约20筐的煤球。 一条电缆 讲述人:国网平潭供电公司协理员 林云 年 龄:56岁 时 间:1986年夏 这年的一天,刚刚结束当天工作,林云坐在小舢板上准备回村,他思绪仍停留在远处的无人岛上,上火肿得厉害的牙龈正在隐隐作痛。因为遭遇了一次失败,焦急的情绪在船上的每个成员间蔓延。 林云参与的是榕福平输变电工程,这个工程是要将省网的电送进平潭岛。林云所在的施工小组负责35千伏海缆上岛终端站的建设,这个终端站设在一个无人岛——刀架岛上。这座小岛四周布满岩石,没有淡水,大船也无法停靠。 一袋馒头、一铝锅紫菜汤、一铝锅水,这是上岛一天的伙食。每天早上天蒙蒙亮,林升强、张长水、卢武英、林云,这个仅有4人的施工小组要坐上小舢板出发到刀架岛,天黑才返回吉钓村。铁件、避雷器、断路器、开关等电气设备也都是这样每天一点点、犹如“蚂蚁搬家”搬运到无人岛上。 按照设计要求,海缆上岛要依托一个立体的类似正弦波形的桥架接入终端,这样才能确保有足够的弧度和弯度。这种形状的桥架,施工小组的成员都是第一次见,大家主观地按照平行桥架的方式进行组装焊接。但很快,就发现实际焊接后的桥架在弧度、转角、弯曲半径等方面都与设计有偏差。 夜幕下的村庄静悄悄,但是施工小组每个人都没有丝毫睡意。经过几个晚上的商讨,一个解决方案正在成型——用钢筋拗出了整个桥架的模型,放样在地面上,计算半径,精确每一个弧度、角度。通过对扁铁一点一点切割、焊接、打磨,打造符合要求的桥架结构。 1986年9月16日,这是平潭历史上值得被铭记的一天。榕福平输变电工程实现了并网送电,平潭人终于用上了盼望了30多年的“大电”(即电网输送的电)。 一次抢修 讲述人:国网平潭供电公司调控中心调控值长 郑德强 年 龄:34岁 时 间:2019年3月6日 14点14分,一阵急促的铃声打破了调控中心午后的宁静,这意味着某个地方发生了电力路线故障。 郑德强望向了面前的电脑屏幕,D5000智能电网调控系统上跳出故障信息。“娘宫变10千伏娘宫II回926线路发生故障并跳闸。”这是郑德强一眼就能从故障信息中得知的。 跳闸,说明整条线路已经停止供电。郑德强继续看向另外一面电脑屏幕,配电管理系统(DMS)自动判断出,故障点在这条线路38号杆以后。 在输入相关命令和密码后,郑德强通过配电管理系统在远程断开了38号杆的开关,继而将娘宫变10千伏娘宫II回926线路的开关转为运行,此时,这条线路38号杆以前的电路恢复供电,这也证明了配电管理系统对故障点在38号杆以后的判断是正确的。此时,是14点23分。 郑德强马上致电管辖该线路的南区供电所,告知当前情况,一线电力员工随即到现场了解情况。14点43分,南区供电所上报情况,原来是10千伏娘宫线605路线沃尾分线6号杆断了一个配变熔管。 在10千伏娘宫线605线路34杆的刀闸由合闸转分闸后,郑德强继续操控配电管理系统,将38号杆的开关转为运行。至此,除了沃尾分线,其他线路已经恢 复送电。此时是,14点45分。 这时,郑德强紧绷的神经才稍微放松了一些。他已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能够供电的线路,减少故障带来的影响。 17点,配变熔管被成功更换。 17点12分,整条线路全部恢复送电。 平潭电力发展要览 1950年9月,平潭潭城后围村人张述尧创办的私营面粉厂用6马力木炭机带动小型发电机,亮起当地第一盏电灯。 1953年1月,地方国营平潭电厂3千瓦和2千瓦发电机组投产,供照明用电,年发电量0.4万千瓦时。 1954年3月,发电装机容量增至20千瓦,供电城区。 1961年4月,开始用2台60马力柴油机带动2台40千瓦发电机运行。 1971年4月,平潭县电厂柴油发电机组增至4台共456千瓦。 1975年10月,平潭县电厂扩建,第二发电车间建成,新增2台柴油发电机共392千瓦。 1983年7月,平潭县电厂发电机总装机容量达9台共2532千瓦。 1986年9月16日,35千伏福平输变电工程投运,平潭告别“电力孤岛”历史,福建电网供电平潭。 1999年,平潭首座110千伏变电站投运,平潭电网电压等级提升至110千伏。 2010年,平潭110千伏高前线输变电工程投运,平潭电网进入“双线双变”(双回110千伏,两座110千伏变电站“双保险”供电全岛)时代。 2013年8月,220千伏华塘-竹屿输变电工程投运,平潭首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投产。平潭电网实现了电压等级110千伏到220千伏、海缆到桥缆供电、传统变电站到智能变电站的三大跨越。 2019年1月,平潭110千伏变电站投产。至此,平潭共有2座220千伏变电站,6座110千伏变电站在运供电。 记者手记 现在,电似乎无处不在,生活用电十分便利。今天的我们或许很难想象,像王学瑞这样的第一代电力人,为了晚上3、4个小时的用电,要从下午2点一直忙碌到深夜。 从自己发电到35千伏福平输变电工程投运,再到平潭电网进入“双线双变”时代,如今平潭还在推进全域电气化岛建设,在港口岸电、公共交通、景观照明、民宿建设领域大力开展电气化改造推广工作,以电能替代,让生活变得更绿色更环保。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平潭电网的点滴变化,正是这70年发展巨变的一个小缩影。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沧桑巨变”见证着电网发展的巨变,更见证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70年前,许多人连电灯长什么样子都没见过。现在,环顾我们四周,电脑、冰箱、洗衣机、空调……电力的获取越来越便捷,电力保障越来越稳固,我们也正用电让生活越来越舒适和方便。 电力事业快速发展,同时见证了70年城市的变化升级,如今平潭的电力迈向智能化发展,正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城市更有魅力。 |
相关阅读:
- [ 04-23]平潭:两岸携手共护绿水青山
- [ 04-23]平潭推动两岸“应通尽通” 引千名台胞来岚创业就业
- [ 04-23]平潭举行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培训会
- [ 04-23]平潭开展农资打假保春耕专项执法行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