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社会民生 > 正文

平潭贝雕:列入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 探索“文化+产业”道路

2019-03-28 10:04:51 刘梦茹 高容峰 来源:平潭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季亚军   我来说两句

3月6日,福建省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福建贝雕(平潭)榜上有名。早在上世纪50年代,平潭贝雕就已享誉海内外,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如今,平潭贝雕手艺人们让它再次绽放。

在平潭贝雕艺术馆的一处展柜中,珍藏着一副国际象棋,棋盘黑白相间,其中白色棋格正是由贝壳磨制而成,在光线下散发着特殊的纹路之美,还雕有中国风的水墨画,与其相配的棋子表面也贴上了打磨的贝壳,精致美观。据贝雕手艺人詹胜介绍,这是平潭贝雕厂早期的作品,作为对外出口的商品,远销欧美,供不应求。

贝雕手艺人 詹胜:辉煌的时候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厂里面员工几百号人,有时候还有更多的工作带回去,家属让家里人帮忙干,那个时候销量非常大,非常兴旺。

平潭作为贝雕艺术的摇篮,早在1955 年就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贝壳工艺厂。平潭贝雕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1985年参加日本大阪工艺美术展览会,同年获得“福建省工艺美术优秀产品”称号和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二等奖,到1995年,平潭贝雕已远销国内20多个省市和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改革春风吹遍全国各地,工业化进程、多元化经济迅猛发展,而这对平潭贝雕而言,却是个严峻的考验:平潭贝雕从前期筛选贝壳、打磨成型到后期的粘贴、雕刻,都需要人工进行,相对于工业化的高效生产而言,贝雕工艺复杂,培养一名贝雕工人需要很长时间,年轻人不感兴趣,导致人才青黄不接,且精工细作的贝雕要花费大量的劳动力成本,价格却不高,导致市场萎缩。

贝雕手艺人 詹胜:因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方面工价涨价了以后,厂里面负担比较重,而且外面有很多更容易赚钱的行业,大家都到外面去,所以那个时候厂就停下来了。

然而,对很多贝雕手艺人而言,平潭贝雕更是一种情怀。在平潭贝雕渐渐走向没落之际,不少贝雕手艺人也在寻找平潭贝雕的新出路。

贝雕手艺人 詹胜:我们从小就喜欢美术,我也曾经到贝雕厂参观过,对贝雕很喜欢,看到贝雕厂停了,没有继续生产下去,但是民间还有很多贝雕作品,我们就通过各种渠道把它们收集回来。因为我们很喜欢,如果这些东西消失了觉得很可惜。

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贝雕手艺人们潜心收集、修复早期的平潭贝雕作品,在模仿、打磨自己技艺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平潭贝雕的发展之路。为了迎合当代市场,他们尝试给贝雕艺术品进行分类:旅游推介的小商品,友人互赠的礼品和相对高端的收藏品,在题材上,除了山水人物之外,还出现了运动、赛事、各类活动纪念等不同类型的创作。同时,他们也积极寻求贝雕“走出去”的机会,杭州第六届艺人节、深圳文博会、厦门文博会……慢慢的,平潭贝雕的名气又逐渐响亮起来,重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贝雕手艺人 詹胜:俄罗斯的(展会)反应很好,因为我们做了一个作品,叫活蟹,我们做的活蟹眼睛会动,每条腿会动,前面的大脚不但会动,而且还会夹,那个时候很多的媒体报道,通过宣传报道以后,第二天有更多的民众冲着看我们平潭贝雕来这个展会。总体来讲,市场各方面还是很光明的,很乐观的,因为我们看到国内也好,国际也好,大家对贝雕的一种认可,他们一种喜欢,我们有信心能够把平潭贝雕,发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目前,平潭贝雕获批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时也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而平潭贝雕的探索发展之路还在继续着:进入校园,培养孩子们对贝雕的兴趣以传承贝雕手艺;研发产品,顺应市场需求以推广贝雕作品;尝试流水化作业,提高工作效率来赋予贝雕更加旺盛的生产生命力……

贝雕手艺人 詹胜:我们不断地在寻求各种机会突破,更大的宣传我们本地的文化,我们想平潭贝雕做一个专题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平潭文化,用平潭贝雕来补充我们平潭旅游的短板。

平潭贝雕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条“文化+产业”的道路,我们也相信在精益求精的贝雕手艺人们的努力下,平潭贝雕将重现往昔的辉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大学城酷图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