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社会民生 > 正文

平潭清代陈厝村建筑群前世今生

2019-02-18 10:07:50 林祥鹭 来源:平潭时报  责任编辑:季亚军   我来说两句

陈厝建筑群俯拍图。高容峰 摄

岚岛历史悠久,石厝风光迷人。在北纬25°22′24.09″,东经119°43′00.27″,有一片清代建筑群,坐落在平潭的草屿岛上闪烁着历史光芒。近日,记者走访了南海乡草屿岛陈厝村的陈氏宗祠建筑群,为读者呈现一段古老石厝的建设历程。其中,陈厝陈氏家族,由一人迁徙至草屿岛,并繁衍成为600多户人口的陈厝村的故事,更是令人神往。那么,在南海乡草屿岛上,蕴藏着怎么样的历史宝藏,现在就让记者为你一一揭开。

清代建筑

再现闽南风格印记

陈规香抚摸着旧墙,说起以前的故事。林祥鹭 摄

15日,岚岛阳光明媚,记者一行踏上去往南海乡草屿岛陈厝村的路途。上午九时,搭乘“岚南渡6号”,从敖东芬尾码头坐船到南海乡草屿岛,仅仅耗时20分钟。岛上共有7个行政村,其中,陈厝村位于草屿岛的东北部,是乡政府所在地,村域总面积为28.5公顷。

在陈厝村支书陈贵余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了陈厝村67-1号的陈氏宗祠建筑群面前。据悉,石厝为四扇厝范式,1到2层的建筑,保存较为完整。整体看来,门门相通,四通八达。屋顶为平潭特色的红瓦加石材压顶,墙体为红色薄砖叠砌墙,建筑多处细节具有时代艺术审美价值。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象征意义中举足轻重的色彩,闽南人以红色为尊、为大、为喜、为吉。“闽南红”呈现的便是一种带有喜庆的红色,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走进陈氏宗祠的大门,屋内干净整洁。朱红色的木柱伫立两边,墙面上下简单地一分为二,上半部分为白灰涂抹的整齐墙面,下半部则由土灰色的不规则石头砌成。几近黑色的木门槛,写着“长流远源”的字样。二楼的小窗,四周用红砖叠得整整齐齐,古时外推结构的木窗,在风雨的冲洗下,变得黯淡无光、已成朽木。房檐的红瓦上还能隐约看见雕刻的“喜”字和雕花,可见做工精致。

据史料记载,旧时平潭老厝房屋多为石木、砖木结构混合。房子的规模大小以“榀”为单位,民间多称“扇”,如“四扇厝”、“六扇厝”。“四扇厝”是平潭石头厝的主要类型。”平潭民俗专家赖民介绍说,“四扇厝”以单进四扇房为主,房内左右两侧为房,分前后房,中为厅堂,也分前厅与后厅,后厅一般用作厨房、杂物间、仓库,或用于放置渔、农生产用具。

“现在,我们陈氏的建筑本体面积达到4070平方米,而我们的建筑保护范围达到13544平方米。”陈贵余介绍道,这座陈氏宗祠建筑群落建于248年前,背山面海,具有典型地域建筑特征,这也是南海乡最早祖先迁移岛上的居住地之一。

追根溯源

从一个人到一个村

陈厝村建筑群一角。林祥鹭 高容峰 摄

在陈贵余的带领下,我们见到了《陈氏族谱》。翻开厚重的书面,记者一行听陈贵余将陈氏历史娓娓道来。

陈氏乃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为虞帝大舜之裔。历史上,周武王克商,大封帝王之后,舜帝三十四世玄孙妫满因父有功,受封于陈都宛丘,以奉舜祀,国号陈,为西周诸侯国之一,子孙遂以国为姓。其中,陈氏入闽三大世系之一,称“南院派”、“太傅派”或“陈忠派”,通称“颍川南陈”。

陈贵余介绍道,陈氏族谱记录了陈氏祖先由河南颍川入闽,几经迁徙至同邑(现为同安)嘉禾(厦门)店前乡定居。夷则苗裔镇山公,于1377(明・洪武十年,农历丁卯年)年又从厦门店前迁福清丰庄(东庄)繁衍。约1770(清・乾隆三十五年)年,镇山公的十三世裔孙大沂公(人名)举家从丰庄(东庄)东渡海坛海峡到四面环海的草屿岛。

勤劳铺路种福田,善良立门护家园。“大沂公是就是我们陈厝村陈氏始祖。沂公迁居草屿岛后,逐渐迁移在海边渔楼居住,从事高屿头定置网作业。当时海况较好,收入颇丰,家业得以发展。”在《陈氏族谱》的文字介绍和陈贵余的详细解说下,记者得知,沂公从寄人篱下的渔工成为渔业生产经营者后,不仅购田置地,添置渔具,还选择了现在所在地,肇基开宗,修建了祖厅及副舍等,并将此地取名“东安境”。因为东安境居住的是陈姓家族,即外姓人称之为“陈厝”,一直延续至今,二百四十余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胼手胝足、奋发进取。

溯源知本,尊祖敬宗。“为了靠近大海,方便捕鱼,陈厝宗祠建筑群就选址在这里。也就是你们现在所看见的这些石厝。其中,陈氏石厝由单一的四扇厝逐渐扩建起来,成为如今拥有三十几间石厝建筑群。祖先陈氏,也由一个人发展繁衍为如今的陈氏后人600多户。”陈贵余告诉记者,他自己正是陈氏大沂公第二十代后人。自从陈厝不再有人居住之后,后人便将它整理成为陈氏宗祠。

后人记忆

一脉相承建筑难续

走出陈氏宗祠建筑群,记者见到了住在建筑群前面10米处的老人陈规香。陈规香今年已经85岁高龄,是大沂公陈氏第二十代后人。谈起小时候,陈规香抚摸着石厝的墙面,眼中充满了回忆。“那时候,我才十几岁,一大家族都住在这个石厝里。成家后,一小家就分一间石厝,隔开住。等到我长大成家的时候,这里住不下了,我们就另外请师傅在前面一点的位置,另外盖一间石厝,也就是我现在住的家。”陈规香指了指自己家的位置,一辈子住在草屿岛陈厝村的他,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顺着狭长的夹道,三两步走到陈规香的家门口。映入眼帘的是古式生锈的旧锁,藤板凳,还有木头长椅,一切保持着原始的味道。只是已经没有了那么细致的设计与花样。

“八十多年前,小孩子们就聚集在家前空地玩。听大人讲故事、唱闽剧,或者丢石头、玩游戏,非常热闹。”再看如今,陈厝宗祠建筑群,已经无人居住,空空荡荡的屋子,仿佛在无声地诉说一段过去的辉煌。

相距不远的,还有今年91岁高龄的陈后太的家。整体看来,石厝房檐呈“M”型,红砖、青石、小窗、木门,处处留下时光的味道。“这座房子是我在1963年的时候建的,从前盖房子需要许多石头,家中的男人就共同从海边抬石头上来,等石头的数量足够了,就请村里的石匠、木匠来起厝(“盖房”的意思)陈后太坐在家门前的石条上,有条不紊地说道。一只猫,沐浴着阳光和冬日暖风,伴随老人家在家门前回忆起曾经的点滴。

随着时间累积,陈厝从一间老石厝,不断地修建、外扩,为陈氏子孙所居住,久而久之,就成为典型的石厝建筑群。其中门门相通,走道相连,前后距离近,是陈氏后辈的共同家园。

“我记得,陈厝村里,最兴旺的时候,石匠、木匠的数量多达十几位。我们都希望能把厝(“房子”盖的意思)的漂亮、风光。而现在,老工艺已经消失,我们也无法再盖出这样精致的石厝了。”陈后太惋惜道。

保护石厝

共同传承海岛文化

平潭百岛千礁,石头厝村落各具特色。白青乡白沙村的石头厝临海凭风,堆砌严密且井然有序;青观顶村石头厝色彩斑斓,夕阳西下宛如油画;塘屿岛南中村石厝,在建筑上也自成一派,红瓦青石,形成黑与红的强烈对比……

再看陈氏宗祠建筑群是典型的闽南风格建筑。闽南古厝始于明清时期,在布局和装饰上深受儒家和海洋文化的影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独具闽南地域特色,艺术造诣颇高。

为加强对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的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在2016年6月,陈氏宗祠建筑群入选成为平潭综合实验区第一批历史建筑。陈氏后代为更好推动家乡各项事业的开展,成立了陈厝村老人协会。“在历届村老人协会的带领下,族人们不忘初心,艰苦创业,筹措资金,重修祖厅及祖先留下的石晒场,保护了祖业,传承了历史同时还建俱乐部、修村道、埋设污水管道、改建公厕……村貌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观。”陈贵余说。

平潭是隧道、海运之乡,也是石头之乡。如今,平潭石头厝大部分已无人居住,留守的大多是老人,他们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守护着古老的石头厝,守望着在外打拼的儿女。“平潭居民对石头厝保护意识还相对淡薄,不少石头厝及周边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建筑表面虽然完好,内部却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加之随着城镇化步伐的推进,出现了大量的石头厝‘空巢’现象。”赖民认为,保护古民居,就是保存平潭的历史文化,续写海岛人的文化神韵。

“南海与闽南关系密切,其中陈厝宗祠建筑群的斗拱、雕花都很古朴,保存比较完好,是值得当地重视、珍惜的闽南风格古厝。”南京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建筑学博士范文昀说。(记者 林祥鹭)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大学城酷图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