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是城市之窗?是聚散之地?是护佑之所?亦或是,它有着更加不同的深意?作为海岛城市,平潭拥有着大大小小的码头,它们或已破旧荒废,或已消失无踪。在澳前镇的玉楼村,却有这样一座码头,它从建成之始就凭借着平潭无可比拟的对台优势,成为新时期对台交流的桥头堡和平潭城市奇迹的缩影之一。
“巍巍大楼海上造,滚滚客轮两岸情。”对于平潭海峡高速客运码头来说,它的美,就在于此。
名片
平潭海峡高速客运码头位于平潭澳前镇观音澳,整个作业区水深条件好,可满足客轮停泊要求。它始建于2011年2月,仅用6个月时间便建成竣工,码头陆域面积10.7公顷,设计年通过旅客36万人次,标准车辆10万辆次。停有“海峡号”和“丽娜号”,是目前岚台旅客往来的主通道。
澳前客运码头已是对台的一个重要窗口
小渔村的时代命运
海峡高速客运码头的所在地,在过去还是一片海。”澳前镇玉楼村村书记蔡銮茂说道。和平潭的许多村庄一样,2011年之前的玉楼村,也是一个以渔业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庄。“当时这里鱼排林立,是典型的渔村风貌。”
2011年2月,玉楼村迎来了村庄发展历程上最重要的一次转折,随着施工设备的进场,平潭海峡高速客运码头开始动工建设。从吹沙造地到码头建成,当年的建设者们仅仅用了6个月,就将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呈现在了世人眼前。
防波堤、港池、客运旅检大楼、广场道路,蔡銮茂看到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村庄样貌,而这也让他意识到过去村庄以海为田的生活形态,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为码头的建设,许多从前以海上养殖为业的村民,都不得不放弃原来的工作,另谋出路,但为了家乡的发展,你总是要有所舍弃付出的。”蔡銮茂说。
站在码头客运旅检大楼回望村庄,玉楼村新貌也渐渐变得清晰,已经初具格局的澳前安置小区、正在加紧建设的疏港道路,这里处处都是建设的模样,也处处萌发着希望。
历史的新传承
当你乘车来到海峡高速客运码头,最吸引你的,也许是那栋采用闽南建筑风格的客运旅检大楼,而最能打动你的,恐怕还是环抱着码头的那片海。
“这片海域同属观音澳,在很久之前,观音澳就是平潭与台湾往来的主要澳口,所以把海峡高速客运码头建在这附近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平潭民俗文化专家赖民说道。
原来,早在1978年,在观音澳就已经成立了福建省平潭台湾渔民接待站,而到了1979年,更是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台湾渔船停泊点。
据统计,从1981年至1995年,平潭对台输出劳务渔工2万多人次,观音澳占70%以上的比例,因此它也赢得了“小台湾”的美誉。而把时间再往前推移,明清期间,观音澳就是岚台两岸贸易、人员、物资往来的主要港口,在两岸的交流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今,在这片澳口之上,一只只陈旧的舢板船被缆绳牵引着,停靠在近海浅滩之上,随着潮汐的起伏,齐升齐落,或行或止,与湛蓝的海面和天际的白云一起,勾勒出一幅宁静的画面,比起一旁气势恢宏的码头,亦不失为另一番美景。
岚台交流的桥头堡
对于一座有着自贸区与实验区双重优惠政策叠加的城市来说,平潭的地理位置本身就已经决定了它浓厚的对台特色。旅检大楼飞檐翘角的屋脊,青石红瓦的色调,这些浓郁的闽南建筑风格,都让往来的台湾同胞感到熟悉。
2011年8月16日,交通运输部正式批复同意国际航行船舶临时进靠平潭海峡高速客运码头;同年11月30日,“海峡号”首航台中;2014年8月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批准平潭开展外汇管理试点政策。原则同意在客运码头用新台币购买船票;2015年5月19日,在福建自贸区挂牌即将“满月”之际,平潭海峡高速客运码头迎来了7辆来自台湾的自驾游车辆,也标志着“台车入闽”政策的落地和常态化。
恐怕没有一座码头能像它一样,见证了如此多具有时代意义的事件,当一项项的优惠政策在这落地实施,平潭海峡高速客运码头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岚台交流的桥头堡和平潭新城奇迹的缩影。
蓝图之中的共同家园
“自从在码头开通了‘海峡号’航班,我在大陆和台湾间往返就变得更加便利了。”台胞刘珈羽说,她是去年7月份来到平潭的,在朋友的介绍下,她敏锐地发现了平潭的发展前景,在澳前台湾小镇开起了自己的店铺。
“海峡号”是目前世界上航行速度最快,大陆唯一的高速客滚船舶。自2011年“海峡号”首航开往台中以来,旅客已突破30万人次,已经成为台胞入岚入闽的主要通道。
“乘坐‘海峡号’到码头,再从码头到现在的店铺,全程不到3小时,现在我身边的台湾朋友,有来平潭或是福建基本上选择的都是这条线路,它的确给我们台胞带来了许多利处。”刘珈羽说。
如今,走出码头的旅检大楼,一座金灿灿的妈祖塑像就映入眼帘,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它是2011年7月由台湾妈祖信众捐建而成,可以说是两岸交流往来的一处见证。新城平潭,平潭新城。现在每一日在平潭上演的,都可以称得上是两岸交流的新篇章,随着平潭的不断发展,这座与台湾有着紧密联系的海岛城市,终会成为蓝图之中的两岸共同家园。 |